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韩国仁川中华街:一碗炸酱面承载百年华侨记忆
文章字数:1069
  提到韩国人最喜爱的中国料理,炸酱面当之无愧。在韩国仁川中华街上,就有一间炸酱面博物馆。炸酱面博物馆共两层,涵盖炸酱面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等内容,每年还会举办各种主题的特别展览。
  这间博物馆的前身是“共和春”中餐馆。1912年,华侨于希光在仁川创办的这家中餐馆,取名“共和春”,意在纪念辛亥革命胜利,迎接“共和国元年之春”。“共和春”被公认为韩国第一家以“炸酱面”为名售卖这道中华美食的餐厅。
  如今,炸酱面依然广受欢迎,但食客来到仁川中华街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东坡肉、干烹鸡、北京烤鸭、牛肉面、小笼包……中国各地菜系汇集于此。
  每到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这里都会有许多来购买传统点心的游客。
  这条街最有特色的点心之一是“恐喝饼”,也就是中国的“糖鼓子烧饼”。这里的“恐喝”是“唬人”的意思,因为这种椭圆形的糕点外面看起来很蓬松,但里面只有空气,让咬下去的人有种“被骗”的感觉。
  仁川中华街销售“恐喝饼”的店家,历史最悠久的是“复来春”。店主的儿子告诉记者,这家店开于1920年,“是我奶奶把‘恐喝饼’带到了韩国”。与中华街上很多为适应韩国人口味做出改变的中华料理不同,“恐喝饼”还保持着百年前的老味道。
  在当地华侨华人眼中,仁川中华街不仅是一条美食街,还承载着深深的历史记忆。
  仁川华侨协会副会长周禧丰说,仁川中华街所在区域早在140年前就是繁华地带。1883年仁川港开港后,现中华街所在的仁川市善隣洞一带吸引了大批华商、华农。其中,来自山东胶东地区的华侨最多。华侨在韩国兢兢业业,事业风生水起,促进了当时韩国本地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同时,大量华农为韩国引进了许多蔬菜品种。周禧丰说,韩国泡菜用的白菜(用于需要腌制两个季度以上的泡菜)、大头菜、胡萝卜、洋葱、青椒等,最早都是由华农在韩国栽培的。
  通过仁川中华街炸酱面博物馆的展览可以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炸酱面还被视为一种高级料理,一般人只有在特定节日或庆典才会吃。1948年山东华侨开发的“狮子牌春酱”,制作方法便捷、价格低廉,也更符合韩国人的口味,让炸酱面逐渐成为韩国人的日常美食。
  如今,仁川中华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还是炸酱面。从仁川站去往第一牌楼的一整条街,两旁都是以炸酱面为招牌的餐厅,被称为“炸酱面街”。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到白炸酱、百年炸酱等特殊的炸酱。
  经历了新冠疫情期间的艰难时光,目前仁川中华街正在逐渐复苏。
  2023年10月,仁川中华街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仁川中华新100年庆典”,推出多项体验中国文化的活动,如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月饼制作体验、关公像巡游等,以铭记中华街100多年的历史,并充满活力地开启下一个百年。 (刘旭 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