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南下记忆”
文章字数:2078
烽火岁月,激荡爱国之心
1938年,日军全面侵华的第二年,大片国土沦陷,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老百姓成了屠刀下的羔羊。
那一年,我刚八岁。我的母亲突然过世,父亲将我和弟弟从上海送回老家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托付给伯母照顾。我和弟弟刚刚回到寿县,就遇上日军入侵,县城沦陷。伯母带着我和弟弟四处逃亡,风餐露宿,经常看到被日军杀害的百姓陈尸路边。当敌人军队来了,大家都躲进高粱地里,大气都不敢出;当敌人飞机来了,大家就趴在瓜棚底下,听天由命。
虽然身处动荡的年代,无论在哪里落脚,伯母总是第一时间打听学校在哪。在伯母的支助下,我在寿县读完了小学和初中。那时,为了躲避战乱,城里的学校搬迁到偏远的乡下,在乡村祠堂里继续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老师们都非常敬业。没有课本,老师便将课文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抄下来,并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每篇课文。现在的我还能随口背诵出大半篇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每每受文章感染,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几十年后,一次在福州南后街散步时,我看到修复后的林觉民故居,这才知道从小敬仰的林觉民烈士是福州人。
当时学校的老师中有一些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学生,他们在上课时都要先在黑板画上一幅中国地图,告诉学生中国的地图是一片美丽的海棠叶,现在这片海棠叶被虫害入侵千疮百孔,中国一定要强大才不会被欺负。老师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街头演唱抗日歌曲,宣传全民抗日。五年级时,我看到学校有几位六年级的学生参军抗日,我也想加入,但人家说我年纪小,先好好读书。
抗战胜利后,父亲把我接回上海读高中,我考进了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上海爱国女中。爱国女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非常活跃,我经常和同学上街演讲、发传单、贴标语,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宣传活动。在学校中共地下党帮助下,我认识到,当时,中国贫穷积弱的根源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残酷地剥削工人、农民,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不移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随军南下,投身建设大潮
1949年5月,在取得上海战役胜利后,叶飞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奉命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执行“进军福建,建设福建”的任务。同时,为补充接管干部之不足,兵团决定在沪招收一批青年学生、工人,组成南下服务团,随军南下建设福建。招收通告一经发布,上海大中专学生踊跃报名。当时我也报名了,父亲得知后,对我说:“女孩子不要去当兵,我供你读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当医生,一样可以为国家服务。”但我告诉父亲,福建还没有解放,需要我们去建设,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最终,在我的坚持下,父亲也欣然接受我的决定。
出发前,南下服务团两千多名团员接受集中培训,开展一个月的政治学习。1949年7月19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告别了父母和亲人,告别了繁华的大上海,踏上了南下福建的革命征程。
一出上海市区,我们就在莘庄(现上海市闵行区境内)遭遇敌机扫射,4位年轻的战友当场牺牲,还有14位同学身负重伤。但是没有一位学生感到害怕而回头,我们擦干眼泪勇敢前进。千里行军,爬山涉水、蚊叮虫咬,还经常有土匪袭扰,面对这些困难,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路上热情高涨。带兵的队长和政委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革命”,他们像兄长一样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兵,给大家上党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行军期间,每个人都在革命意志和政治思想上得到很大提升,许多学生在行军路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
这两个多月的南下行军生活是我人生重要的成长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祖国努力工作的思想影响了我的一生。
坚守平凡,挥洒青春汗水
“我就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发亮”,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来到了福州,在这个第二故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先后在福州市公安局、福州八一钢铁厂、福州第二化工厂、省冶金厅、省侨办等单位就职。工作岗位虽然在变化,但我始终记得南下服务团团长张鼎丞同志说过的那句话:“要树立终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那些年,无论是作为公安在抓捕一线冲锋陷阵,还是作为普通工人在生产一线辛苦劳动,又或是在侨办企业局做好服务侨胞侨企工作,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职地工作,不计个人得失。
如今,我已经离休多年,但总是喜欢走上街头,逛逛新修的公园、体验新开通的地铁,也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些侨胞感慨家乡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祖国今日的盛景。我庆幸当初选择加入南下服务团,为建设福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庆幸能参与福州建设,见证城市的繁华兴盛;庆幸能扎根福州,收获幸福美满的一生。
经历过贫穷落后的旧社会,我更能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也经常对孩子们说,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条路一定是对的。
(本文由原省侨办离休老干部朱泽口述,朱琪整理。)
1938年,日军全面侵华的第二年,大片国土沦陷,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老百姓成了屠刀下的羔羊。
那一年,我刚八岁。我的母亲突然过世,父亲将我和弟弟从上海送回老家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托付给伯母照顾。我和弟弟刚刚回到寿县,就遇上日军入侵,县城沦陷。伯母带着我和弟弟四处逃亡,风餐露宿,经常看到被日军杀害的百姓陈尸路边。当敌人军队来了,大家都躲进高粱地里,大气都不敢出;当敌人飞机来了,大家就趴在瓜棚底下,听天由命。
虽然身处动荡的年代,无论在哪里落脚,伯母总是第一时间打听学校在哪。在伯母的支助下,我在寿县读完了小学和初中。那时,为了躲避战乱,城里的学校搬迁到偏远的乡下,在乡村祠堂里继续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老师们都非常敬业。没有课本,老师便将课文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抄下来,并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每篇课文。现在的我还能随口背诵出大半篇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每每受文章感染,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几十年后,一次在福州南后街散步时,我看到修复后的林觉民故居,这才知道从小敬仰的林觉民烈士是福州人。
当时学校的老师中有一些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学生,他们在上课时都要先在黑板画上一幅中国地图,告诉学生中国的地图是一片美丽的海棠叶,现在这片海棠叶被虫害入侵千疮百孔,中国一定要强大才不会被欺负。老师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街头演唱抗日歌曲,宣传全民抗日。五年级时,我看到学校有几位六年级的学生参军抗日,我也想加入,但人家说我年纪小,先好好读书。
抗战胜利后,父亲把我接回上海读高中,我考进了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上海爱国女中。爱国女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非常活跃,我经常和同学上街演讲、发传单、贴标语,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宣传活动。在学校中共地下党帮助下,我认识到,当时,中国贫穷积弱的根源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残酷地剥削工人、农民,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不移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随军南下,投身建设大潮
1949年5月,在取得上海战役胜利后,叶飞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奉命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执行“进军福建,建设福建”的任务。同时,为补充接管干部之不足,兵团决定在沪招收一批青年学生、工人,组成南下服务团,随军南下建设福建。招收通告一经发布,上海大中专学生踊跃报名。当时我也报名了,父亲得知后,对我说:“女孩子不要去当兵,我供你读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当医生,一样可以为国家服务。”但我告诉父亲,福建还没有解放,需要我们去建设,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最终,在我的坚持下,父亲也欣然接受我的决定。
出发前,南下服务团两千多名团员接受集中培训,开展一个月的政治学习。1949年7月19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告别了父母和亲人,告别了繁华的大上海,踏上了南下福建的革命征程。
一出上海市区,我们就在莘庄(现上海市闵行区境内)遭遇敌机扫射,4位年轻的战友当场牺牲,还有14位同学身负重伤。但是没有一位学生感到害怕而回头,我们擦干眼泪勇敢前进。千里行军,爬山涉水、蚊叮虫咬,还经常有土匪袭扰,面对这些困难,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路上热情高涨。带兵的队长和政委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革命”,他们像兄长一样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兵,给大家上党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行军期间,每个人都在革命意志和政治思想上得到很大提升,许多学生在行军路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
这两个多月的南下行军生活是我人生重要的成长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祖国努力工作的思想影响了我的一生。
坚守平凡,挥洒青春汗水
“我就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发亮”,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来到了福州,在这个第二故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先后在福州市公安局、福州八一钢铁厂、福州第二化工厂、省冶金厅、省侨办等单位就职。工作岗位虽然在变化,但我始终记得南下服务团团长张鼎丞同志说过的那句话:“要树立终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那些年,无论是作为公安在抓捕一线冲锋陷阵,还是作为普通工人在生产一线辛苦劳动,又或是在侨办企业局做好服务侨胞侨企工作,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职地工作,不计个人得失。
如今,我已经离休多年,但总是喜欢走上街头,逛逛新修的公园、体验新开通的地铁,也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些侨胞感慨家乡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祖国今日的盛景。我庆幸当初选择加入南下服务团,为建设福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庆幸能参与福州建设,见证城市的繁华兴盛;庆幸能扎根福州,收获幸福美满的一生。
经历过贫穷落后的旧社会,我更能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也经常对孩子们说,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条路一定是对的。
(本文由原省侨办离休老干部朱泽口述,朱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