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娘(上)
文章字数:2399
余静如
一
师傅娘是17岁成为师傅娘的。
她16岁的时候,家里给她说了一门亲事。那人她远远看过一眼,个子不高,沉默寡言,比她还大了10岁,最紧要的是这个人太瘦了,往门口一站,像是个瘦削的木墩子。
她有些不乐意。
“他家里也没地啊。”师傅娘素来是个话不多的姑娘,只在这个时候低头嘀咕了一句。
身边的大伯娘拉过她的手笑说:“是个篾匠,有手艺的人呐,在哪儿都饿不着!”
两家人都是泰顺山沟沟里的人,打仗打了这么些年,村里哪个人没有挨过饿?
“饿不着”这三个字对于师傅娘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虽然师傅娘的担忧对于结果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听了这三个字,再想想自己在家里的处境,那种担忧就变成了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一丝羞意。
结婚不到半年,师傅娘就发现,饿,还是饿。
那会全国都刚打完仗,泰顺也才解放没多久,哪里都是千疮百孔。分明什么都缺,偏偏山沟沟对于篾匠的需求几乎为零。
师傅娘看着她家那口子筐子里的工具——篾刀、竹刀、度篾刺、鲁班尺……虽然没有活计,但是依然被擦得锃亮。
他依然不爱说话,坐在门边低着头对他爹说了一句:“在这山沟沟里待着,全家都得饿死。我要去巽城。”
巽城在福鼎,原本也算是浙江的,解放没多久就被划去了福建。从前家里没觉得那里有多远,就在隔壁,走路走上一天也能到。可眼下划去了福建,就是隔了个省,听着像是隔着千山万水。
老爷子端着水烟筒,抽一口要咳嗽老半天,一边咳嗽一边骂:“去那么远,我死了你都赶不回来!”
老爷子一沉脸,师傅娘就害怕。他瘦削的脸像篾刀,一沉脸,那刀锋就往人心上划。
她忍不住看了她那口子一眼,正好他也看她。
他眼里的眸火动了动,执拗地低头:“那边我都安排好了,明天就走。”
16岁的师傅娘头一次出远门就是搬家。
家当少得可怜,一口锅一床被子,三四个竹筐,她家那口子轻轻松松就背在了身上。竹筐里漏出一点红来——半年前他们结婚时挂在床头的大红喜字被她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藏在了家当里。
她那口子瞧见时撇了撇嘴,到底没有说出什么来。
二
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她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翻过一座山,山后还是山,一铺又一铺。她一直以为巽城就在家的隔壁,走出来才知道,路这么长,这么远。
从天亮走到黄昏,行人渐渐变多。
路上的姑娘穿着好看的衣裳,偶尔对他们侧目,指指点点:“逃难的乞丐啊。”
师傅娘看着身边的那口子,背上的铺盖几乎是他半人高,破衣烂衫,满脸尘土。她下意识低下头,比他慢了两步跟在他身后。这一低头,又看到自己挂满淤泥的鞋……师傅娘的脸烫的厉害,比天上的火烧云还要烫。
“愣什么?饿了?吃。”
半张饼递到她跟前。师傅娘抬头看,她那口子依旧黑着脸,将浑身上下最后剩下的那半块白面饼塞到她的手里,眉眼不动地说道:“吃饱了再走。等到了巽城……”
等到了巽城会如何?师傅娘半天也没听到后半句,可是心里却突然踏实了。那半块饼她到底没舍得吃,攥在手里,攥了一路。
等月亮爬上树梢,她突然扑哧一笑。
她那口子诧异地望着她,她举着那半块饼对着月亮比画:“你看,这饼看着像不像那月亮?”
三
他们很快在巽城村安了家,巽城街上一个四合院角落里最小的一个房间——赁的。
师傅娘把先前从家里带来的大红喜字又小心翼翼地贴到了墙上,贴完了就坐在墙根下看屋里。她那屋终年晒不着太阳,她舍不得蜡烛更舍不得点灯,可是一抬头,那大红喜字就像太阳一样亮堂。
师傅娘很喜欢巽城。
他那口子自从来到巽城就没闲下来,四处都有人喊他上门做篾。每天天不亮他就出门去,有时候到下半夜才回来,有时候一去好几天。
起初,人家都在私下里喊他“那个做篾的泰顺仔”,渐渐的,有人喊他“篾匠”。1951年福鼎市土地改革之后,“篾匠”彻底变成了“毛师傅”,人人见了她都喊她“师傅娘”。
巽城这个小渔村有她没见过的开阔。海开阔,人心也开阔。
她站在巽城渡口,海风轻抚她的脸,浪花拍打着水岸,水花有淡淡的咸味。
有小船藏在芦苇丛里,风一吹,摇晃出不远处的妈祖庙。
她捡起岸边的青苔,让它在海水里游荡,一边想着将这青苔清洗干净,加点盐拌开,配上地瓜米稀饭,不知道会有多香;一边又在心里默念着感谢:妈祖娘娘多好啊,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不分平等贵贱地保佑着所有人。
四
毛师傅话不多,手艺却是一等一好。那会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只知道主人家请他干活,那活儿就得做得漂亮、利落,让人挑不出错儿来。就这样,干一家积累一家的名声,他的口碑十里八乡都知道——话不多,事不拖,手艺狠。
在巽城的第二年,师傅娘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师傅娘怀他不容易,生他更不容易。她个儿小,孩子却大,还能闹腾。等生下来一看,好家伙,虎头虎脑的,足足七八斤重。
这小孩在肚子里能闹腾,出来也没闲过,师傅娘总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闹腾:她不怕孩子闹腾,小孩嘛,能闹能跳,才能长命百岁。
可是这小孩最终闹腾到8岁却没了。
那天师傅娘跟在毛师傅身边打下手,邻居大姐劈天尖利喊了一声“师傅娘”,她手一抖,竹片上的毛刺扎入指尖,疼痛从指尖末梢痛到了心脏。
师傅娘赶到小孩身边的时候,小孩的身子抖得像筛糠。她以为小孩能闹腾,没想到邻居家的小姑娘更加能闹腾,两人一块玩儿的时候,小姑娘直接把小孩从高高的楼梯上往下推,小孩打了个好几个滚才在地上躺平,吓得忘了尖叫。
“师傅娘,我不是故意的。”小姑娘抓着自己的头发,一边尖叫着,一边往家里跑。
师傅娘抱起小孩就往家里跑。小孩身上没有什么伤,可就是不说话,每天都在发抖。她和毛师傅想了无数种方法去治他,寻医问诊,求神拜佛,能想的方法都想遍了,可是小孩还是走了,在那年冬天。
巽城的冬天其实不冷,可是师傅娘抱着小孩冰凉的身体,整个牙齿都在打颤。夜里风刮在她身上,打在经幡上,灯影幢幢,鬼哭狼嚎一般,像是小孩在喊娘。
娘啊,我疼。
娘啊,我疼。
娘啊……
师傅娘过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揪着心口,一声一声喊她过世了很多年的娘:“阿娘啊,我心口疼……”
那年小孩才8岁。师傅娘从那天起特别怕天黑,怕夜里起风,也怕冷。
一到冬天,师傅娘就想起竹片上的毛刺扎入指尖痛到心脏的感觉。
真疼啊。
(未完待续)
一
师傅娘是17岁成为师傅娘的。
她16岁的时候,家里给她说了一门亲事。那人她远远看过一眼,个子不高,沉默寡言,比她还大了10岁,最紧要的是这个人太瘦了,往门口一站,像是个瘦削的木墩子。
她有些不乐意。
“他家里也没地啊。”师傅娘素来是个话不多的姑娘,只在这个时候低头嘀咕了一句。
身边的大伯娘拉过她的手笑说:“是个篾匠,有手艺的人呐,在哪儿都饿不着!”
两家人都是泰顺山沟沟里的人,打仗打了这么些年,村里哪个人没有挨过饿?
“饿不着”这三个字对于师傅娘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虽然师傅娘的担忧对于结果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听了这三个字,再想想自己在家里的处境,那种担忧就变成了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一丝羞意。
结婚不到半年,师傅娘就发现,饿,还是饿。
那会全国都刚打完仗,泰顺也才解放没多久,哪里都是千疮百孔。分明什么都缺,偏偏山沟沟对于篾匠的需求几乎为零。
师傅娘看着她家那口子筐子里的工具——篾刀、竹刀、度篾刺、鲁班尺……虽然没有活计,但是依然被擦得锃亮。
他依然不爱说话,坐在门边低着头对他爹说了一句:“在这山沟沟里待着,全家都得饿死。我要去巽城。”
巽城在福鼎,原本也算是浙江的,解放没多久就被划去了福建。从前家里没觉得那里有多远,就在隔壁,走路走上一天也能到。可眼下划去了福建,就是隔了个省,听着像是隔着千山万水。
老爷子端着水烟筒,抽一口要咳嗽老半天,一边咳嗽一边骂:“去那么远,我死了你都赶不回来!”
老爷子一沉脸,师傅娘就害怕。他瘦削的脸像篾刀,一沉脸,那刀锋就往人心上划。
她忍不住看了她那口子一眼,正好他也看她。
他眼里的眸火动了动,执拗地低头:“那边我都安排好了,明天就走。”
16岁的师傅娘头一次出远门就是搬家。
家当少得可怜,一口锅一床被子,三四个竹筐,她家那口子轻轻松松就背在了身上。竹筐里漏出一点红来——半年前他们结婚时挂在床头的大红喜字被她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藏在了家当里。
她那口子瞧见时撇了撇嘴,到底没有说出什么来。
二
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她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翻过一座山,山后还是山,一铺又一铺。她一直以为巽城就在家的隔壁,走出来才知道,路这么长,这么远。
从天亮走到黄昏,行人渐渐变多。
路上的姑娘穿着好看的衣裳,偶尔对他们侧目,指指点点:“逃难的乞丐啊。”
师傅娘看着身边的那口子,背上的铺盖几乎是他半人高,破衣烂衫,满脸尘土。她下意识低下头,比他慢了两步跟在他身后。这一低头,又看到自己挂满淤泥的鞋……师傅娘的脸烫的厉害,比天上的火烧云还要烫。
“愣什么?饿了?吃。”
半张饼递到她跟前。师傅娘抬头看,她那口子依旧黑着脸,将浑身上下最后剩下的那半块白面饼塞到她的手里,眉眼不动地说道:“吃饱了再走。等到了巽城……”
等到了巽城会如何?师傅娘半天也没听到后半句,可是心里却突然踏实了。那半块饼她到底没舍得吃,攥在手里,攥了一路。
等月亮爬上树梢,她突然扑哧一笑。
她那口子诧异地望着她,她举着那半块饼对着月亮比画:“你看,这饼看着像不像那月亮?”
三
他们很快在巽城村安了家,巽城街上一个四合院角落里最小的一个房间——赁的。
师傅娘把先前从家里带来的大红喜字又小心翼翼地贴到了墙上,贴完了就坐在墙根下看屋里。她那屋终年晒不着太阳,她舍不得蜡烛更舍不得点灯,可是一抬头,那大红喜字就像太阳一样亮堂。
师傅娘很喜欢巽城。
他那口子自从来到巽城就没闲下来,四处都有人喊他上门做篾。每天天不亮他就出门去,有时候到下半夜才回来,有时候一去好几天。
起初,人家都在私下里喊他“那个做篾的泰顺仔”,渐渐的,有人喊他“篾匠”。1951年福鼎市土地改革之后,“篾匠”彻底变成了“毛师傅”,人人见了她都喊她“师傅娘”。
巽城这个小渔村有她没见过的开阔。海开阔,人心也开阔。
她站在巽城渡口,海风轻抚她的脸,浪花拍打着水岸,水花有淡淡的咸味。
有小船藏在芦苇丛里,风一吹,摇晃出不远处的妈祖庙。
她捡起岸边的青苔,让它在海水里游荡,一边想着将这青苔清洗干净,加点盐拌开,配上地瓜米稀饭,不知道会有多香;一边又在心里默念着感谢:妈祖娘娘多好啊,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不分平等贵贱地保佑着所有人。
四
毛师傅话不多,手艺却是一等一好。那会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只知道主人家请他干活,那活儿就得做得漂亮、利落,让人挑不出错儿来。就这样,干一家积累一家的名声,他的口碑十里八乡都知道——话不多,事不拖,手艺狠。
在巽城的第二年,师傅娘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师傅娘怀他不容易,生他更不容易。她个儿小,孩子却大,还能闹腾。等生下来一看,好家伙,虎头虎脑的,足足七八斤重。
这小孩在肚子里能闹腾,出来也没闲过,师傅娘总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闹腾:她不怕孩子闹腾,小孩嘛,能闹能跳,才能长命百岁。
可是这小孩最终闹腾到8岁却没了。
那天师傅娘跟在毛师傅身边打下手,邻居大姐劈天尖利喊了一声“师傅娘”,她手一抖,竹片上的毛刺扎入指尖,疼痛从指尖末梢痛到了心脏。
师傅娘赶到小孩身边的时候,小孩的身子抖得像筛糠。她以为小孩能闹腾,没想到邻居家的小姑娘更加能闹腾,两人一块玩儿的时候,小姑娘直接把小孩从高高的楼梯上往下推,小孩打了个好几个滚才在地上躺平,吓得忘了尖叫。
“师傅娘,我不是故意的。”小姑娘抓着自己的头发,一边尖叫着,一边往家里跑。
师傅娘抱起小孩就往家里跑。小孩身上没有什么伤,可就是不说话,每天都在发抖。她和毛师傅想了无数种方法去治他,寻医问诊,求神拜佛,能想的方法都想遍了,可是小孩还是走了,在那年冬天。
巽城的冬天其实不冷,可是师傅娘抱着小孩冰凉的身体,整个牙齿都在打颤。夜里风刮在她身上,打在经幡上,灯影幢幢,鬼哭狼嚎一般,像是小孩在喊娘。
娘啊,我疼。
娘啊,我疼。
娘啊……
师傅娘过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揪着心口,一声一声喊她过世了很多年的娘:“阿娘啊,我心口疼……”
那年小孩才8岁。师傅娘从那天起特别怕天黑,怕夜里起风,也怕冷。
一到冬天,师傅娘就想起竹片上的毛刺扎入指尖痛到心脏的感觉。
真疼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