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文艺团体积极传承推广中华文化
文章字数:1302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 新加坡当地不少华人社团属下设文艺团体,除在会庆等活动上演出,也对外交流,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1943年,东安会馆成立粤剧组之初,把乡亲的思乡情寄托在几把老琴上,1947年进一步设立东安剧苑,让乡亲共聚一堂唱粤曲,并开始在会庆活动中演出。粤剧组的发展以上世纪80至90年代为巅峰期,当时团内人数与设备具规模,还邀请中国导师前来指导。时任粤剧组音乐总监陈小锐正是在1995年从广东来到新加坡。
除粤剧组内部教学,东安会馆也开设粤剧粤曲训练班,传承推广粤剧艺术,多次邀请广东或香港粤剧团到新加坡演出,得到当地观众热烈反响。2007年,会馆成立东安戏曲,再从中国请来两名音乐师傅指导学员。
目前,东安会馆粤剧组、东安戏曲乐师与学员有上百名,每周固定排练三天,乐队也为其他团体如冈州会馆、敦煌剧坊、八和会馆和国声音乐社的排练、演出伴奏。
来自莆田的十音八乐,以打击乐和管弦乐配以韵味悠远的唱腔,自唐宋开始,常作为莆仙戏插曲演奏。归属于新加坡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和荔城俱乐部的“新加坡莆田十音八乐”乐团成立于2019年,由乡贤方文荣、荔城俱乐部主席陈金泰和方秀玉推动成立,让十音八乐在新加坡莆田大厦落地生根,目前有团员24人。乐团指导老师方文龙受访时说,学员多为莆田会馆会员或眷属,他们都从零开始学习,十分积极,一周在莆田大厦排练三天。乐团也曾聘请莆田乐师前来教学两个月,以提升团员技艺。
相较于其他会馆乐团,十音八乐的团龄较短,规模尚小,却同样肩负传承文化的重任。方文龙说:“乐团的成立是为了延续兴化的文化传统。农历三月为妈祖诞辰,团员演出时身穿妈祖服饰,也弘扬福建人引以为傲的妈祖文化。”
除了在会庆、端午庆典等会馆活动上演出,乐团也曾在“春到河畔”和天福宫表演。方文龙统计,“十音八乐”一年有四五次内部演出,三四次外部演出。
南洋客属总会属下兼有汉乐团和华乐团。汉乐团的前身“客属总会国乐部”成立于1929年前后,以汉剧、汉乐为主,沉寂下来后在2003年重组为“客总汉乐团”。1982年,华乐团成立,曾举办多场公开演出,与海内外艺术团体交流。
现年76岁的华乐团兼汉乐团团长沈世兴受访时说,华乐在近代比汉乐更为人熟知,如今汉乐团多数团员兼为华乐团团员,有30多人,年龄从二十余岁至八旬,可谓“四代同堂”。两团在南洋客属总会会所排练室排练,与客总合唱团为邻。
稍早于1970年代成立的惠安公会华乐团,至今仅存10多名团员,由老团员吴文士任二胡老师。负责人之一吴金山说:“公会给予许多支持和鼓励,但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团员老龄化,人数少,加上要搬动乐器等杂事,渐感吃力。”
如今,乐团主要为惠安公会的常年活动包括会庆、中秋节和新年团拜演奏。
海南会馆口琴乐团在1984年成立,30多名团员由不同籍贯、各行各业的口琴爱好者组成,郑文成担任指挥。1996年起,乐团积极参与两年一度的亚太口琴节,希望融合传统和现代曲风及多元文化元素,呈献新加坡品牌的口琴音乐。1998年,乐团在第二届亚太口琴节暨口琴比赛中,荣获大合奏组冠军,并在2005年中国杭州主办的国际口琴邀请赛中,获大合奏组金奖。乐团也定期在国内音乐厅呈献专场音乐会。
领队莫德锦受访时说,2024年8月乐团将在江苏江阴举办的第14届亚太口琴节上表演。
1943年,东安会馆成立粤剧组之初,把乡亲的思乡情寄托在几把老琴上,1947年进一步设立东安剧苑,让乡亲共聚一堂唱粤曲,并开始在会庆活动中演出。粤剧组的发展以上世纪80至90年代为巅峰期,当时团内人数与设备具规模,还邀请中国导师前来指导。时任粤剧组音乐总监陈小锐正是在1995年从广东来到新加坡。
除粤剧组内部教学,东安会馆也开设粤剧粤曲训练班,传承推广粤剧艺术,多次邀请广东或香港粤剧团到新加坡演出,得到当地观众热烈反响。2007年,会馆成立东安戏曲,再从中国请来两名音乐师傅指导学员。
目前,东安会馆粤剧组、东安戏曲乐师与学员有上百名,每周固定排练三天,乐队也为其他团体如冈州会馆、敦煌剧坊、八和会馆和国声音乐社的排练、演出伴奏。
来自莆田的十音八乐,以打击乐和管弦乐配以韵味悠远的唱腔,自唐宋开始,常作为莆仙戏插曲演奏。归属于新加坡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和荔城俱乐部的“新加坡莆田十音八乐”乐团成立于2019年,由乡贤方文荣、荔城俱乐部主席陈金泰和方秀玉推动成立,让十音八乐在新加坡莆田大厦落地生根,目前有团员24人。乐团指导老师方文龙受访时说,学员多为莆田会馆会员或眷属,他们都从零开始学习,十分积极,一周在莆田大厦排练三天。乐团也曾聘请莆田乐师前来教学两个月,以提升团员技艺。
相较于其他会馆乐团,十音八乐的团龄较短,规模尚小,却同样肩负传承文化的重任。方文龙说:“乐团的成立是为了延续兴化的文化传统。农历三月为妈祖诞辰,团员演出时身穿妈祖服饰,也弘扬福建人引以为傲的妈祖文化。”
除了在会庆、端午庆典等会馆活动上演出,乐团也曾在“春到河畔”和天福宫表演。方文龙统计,“十音八乐”一年有四五次内部演出,三四次外部演出。
南洋客属总会属下兼有汉乐团和华乐团。汉乐团的前身“客属总会国乐部”成立于1929年前后,以汉剧、汉乐为主,沉寂下来后在2003年重组为“客总汉乐团”。1982年,华乐团成立,曾举办多场公开演出,与海内外艺术团体交流。
现年76岁的华乐团兼汉乐团团长沈世兴受访时说,华乐在近代比汉乐更为人熟知,如今汉乐团多数团员兼为华乐团团员,有30多人,年龄从二十余岁至八旬,可谓“四代同堂”。两团在南洋客属总会会所排练室排练,与客总合唱团为邻。
稍早于1970年代成立的惠安公会华乐团,至今仅存10多名团员,由老团员吴文士任二胡老师。负责人之一吴金山说:“公会给予许多支持和鼓励,但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团员老龄化,人数少,加上要搬动乐器等杂事,渐感吃力。”
如今,乐团主要为惠安公会的常年活动包括会庆、中秋节和新年团拜演奏。
海南会馆口琴乐团在1984年成立,30多名团员由不同籍贯、各行各业的口琴爱好者组成,郑文成担任指挥。1996年起,乐团积极参与两年一度的亚太口琴节,希望融合传统和现代曲风及多元文化元素,呈献新加坡品牌的口琴音乐。1998年,乐团在第二届亚太口琴节暨口琴比赛中,荣获大合奏组冠军,并在2005年中国杭州主办的国际口琴邀请赛中,获大合奏组金奖。乐团也定期在国内音乐厅呈献专场音乐会。
领队莫德锦受访时说,2024年8月乐团将在江苏江阴举办的第14届亚太口琴节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