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长柄村:
侨厝迎新客 恰似故人来
文章字数:1588
    长柄村村景

  编者按
  闽江北岸,福州马尾区亭江镇是福建著名侨乡,本期“侨厝新生”栏目以该镇长柄村、白眉村为例,讲述当地侨厝保护与活化利用进展情况,一览亭江的侨乡新面貌。
  长柄村临江背山、风光独特,在2.3平方公里的村庄内,藏着200多栋东南亚风情古民居。漫步村庄,一幅侨乡文化名村的振兴画卷铺陈开来。
  厝里故事多
  道路两侧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南洋厝”引人瞩目。清朝末年,大批长柄人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讨生活。数十年后,“南洋客”们衣锦还乡、重修祖宅,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建成了融合南洋元素的青砖南洋厝,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事业有成的华侨们不忘反哺家乡,满腔热忱服务家乡建设,1983年以来,长柄华侨或集体、或个人陆续捐资兴建了水泥路、影剧院、小学、敬老院、公园、老人活动中心、文化长廊、凉亭、水库等公共设施,以及帮助困难户、重病患者。
  目前,长柄村共有200多栋保存完整的南洋厝特色传统建筑,皆以青砖建造,条石墙基,灰瓦铺顶,挑檐多由青砖线条花式砌筑,多为二三层楼房。在南洋厝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工匠的精湛技艺,他们用雕刻、彩绘、镶嵌等手法,将中国文化元素和东南亚风情巧妙融合,推开古朴的大门,就像翻开了华侨建筑的“石头课本”。
  “长柄村‘南洋厝’吸收了女儿墙、砖雕等中式传统建造技法和东南亚建筑风格,见证了华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奋斗史,反映了华侨华人在南洋地区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信仰,呈现出华侨在借鉴世界文化成果并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的智慧。”长柄村党支部书记杨人渠表示。
  行走厝边,青砖小巷随处可遇,古朴而清新。原先,这都是不起眼的水泥小径,村里按照统一样式风格,集中打造了十多条小巷,确保与“南洋厝”风格协调。同时,长柄村强化房前屋后绿植栽种,和青砖小巷相映衬,成为别致风景线。
  喜迎“新村民”
  长柄村家家户户都是侨。据了解,长柄在籍人口约1300人,外籍华人5000多名,华侨800多人,侨眷230多人。上世纪90年代起,侨胞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从东南亚各国转向美国,更多乡亲从餐饮、建筑等行业起家,事业逐渐遍布美国多个领域。
  一代代长柄村乡亲出海谋生,留下越来越多的空置侨厝。一砖一瓦古朴如初,既守望主人回家,也期待新客到来。
  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是长柄村媳妇,15年来,她带领队员在自然灾害中抢救了许多生命。2022年7月,她在村内筹办了福建省蓝天救援防灾减灾中心暨福州长柄水草生命教育馆。
  陈素珍表示,“生命教育馆”进驻长柄村,既可以扩大防灾减灾传播范围,又可以为附近村落打造研学实践基地。立足于福建省蓝天救援队的专业优势和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优势,“生命教育馆”将持续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等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诗人、画家曾伟是长柄村“新村民”,他看中这里独特的侨厝景观,租下一栋南洋厝,将其改造成美术馆、咖啡馆。走进屋内,游客在流动的音乐和咖啡香中观赏画展、舒展身心。  
  “长柄村让我感到非常亲切,看见街头巷尾保存完好的老宅,就像看见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曾伟认为:“小村庄藏着大资源,侨厝是长柄村得天独厚的宝藏,利用好空置侨厝,引进新业态,将带动更多年轻人留在村庄,释放更大的发展动能。”
  眼下,长柄村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留下,众多沿街侨厝被打造成民宿、茶馆、书屋,不少艺术家进驻长柄村,既提升了侨厝“颜值”,也为这座侨乡增添新的文化韵味。
   弘扬侨文化
  当前,长柄村不断收集侨批家书、生活用品、汇票收据等具有侨文化特色的历史物件,记录知名侨领事迹、爱国侨胞捐资等情况,编撰完善村志、挖掘侨史,谋划长柄侨史馆。村里正联合阳光学院师生,通过面谈、视频通话、他人口述等方式,对长柄华侨的爱国奋斗史进行收集整理,留住属于长柄的乡愁记忆。
  未来,长柄村还将打造南洋风格的文化风情街和龙津侨乡艺术文化创业园,吸引更多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将侨文化景点串联成线,打响侨乡特色文旅品牌。
  (沈乔/文 长柄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