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百年前闽菜的沪上风华
文章字数:2355
    ▲潘勤孟《谈闽菜》

  “记得‘中有天’是闽菜馆,有整只的烤小猪,越到后来越是大碗大盘的,大家吃了个饱。”
  这段让人食指大动的话,来自1928年初民国文人许钦文的记录。而和他一起在这家上海的闽菜馆吃“烤小猪”的,可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夫妇、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和鲁迅的弟弟周建人。
  百年前,闽菜在上海,经由当年名人雅士们的记录,可以一窥其沪上风华。
  鲁迅的闽菜食缘
  在北平的时候,鲁迅就曾初遇闽菜,后来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鲁迅几乎把厦门最有名的馆子“巡回”了个遍。1927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近10年间,鲁迅和闽菜的“食缘”不可谓不深。
  “中有天”是当时沪上有名的闽菜馆之一,也是鲁迅在上海去过次数最多的闽菜馆。从他到上海后的3年里,《鲁迅日记》里“中有天”就出现了近20次,其中有2/3以上是鲁迅做东请客,1/3则是别人宴请他,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年鲁迅至少会去6到7次“中有天”,足见其青睐程度。
  除了“中有天”,鲁迅在上海去过的闽菜馆还有“古益轩”和兼营闽菜川菜的“消闲别墅”“都益处”等。如此频频造访,可见当时肴馔有特色、服务周至的闽菜馆,对于沪上人士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闽菜之味,亦颇为一般人所喜食”,是时人对闽菜馆的好评。
  价格高但风味足
  说起来,闽菜在当时沪上流行的各大菜系中价格算是较高的,1922年商务印书馆所编印的《上海指南》提到:“新鲜海味,福建馆广东馆宁波馆为多,菜价以四川馆福建馆为最昂,京馆徽馆为最廉。”所以,当年在上海请客讲究场面者,除了去西餐馆外就是到以新鲜海味见长、价格昂贵的闽菜馆。
  1932年《上海市指南》载:“闽菜即福建菜。在上海各菜馆中一向颇负盛誉,惟嫌略少变化,然犹足。著名的有‘小有天’在汉口路大舞台东首,‘中有天’在北四川路816号。擅长之菜为:红烧鱼翅、红烧鳖裙、蟹黄白菜、五柳居、神仙鸡、荷花豆腐、冬菜梅鱼、香糟响螺、酥鲫鱼、拌龙虾等。其他点心如伊府面、山药糕、荷叶包饭、扁豆泥等,亦别有风味也。”
  另据台湾娄子匡主编的《民俗丛书——四十年前上海风土集记》里描述:“清末民俗,上海的餐馆有京苏川闽徽粤菜馆之别,京苏菜馆、徽菜馆、粤菜馆最多,以京苏粤川闽诸种菜位上馔。京苏川闽的菜以质胜。”同时亦记载了部分闽菜佳品,如拼春笋、拼鳝鱼、炸黄鱼枣、清蚌肉等。
  通过这一系列“报菜名”,可见当时上海的闽菜馆,在食材用料上已极为考究,不仅有龙虾、鱼翅、鳖裙等高端海鲜,还有春笋、山药、扁豆等山珍,更运用红烧、清炖、烩、酥、炸、糟等闽菜传统技法,兼容并蓄江浙沪之食材,在闽菜以海鲜见长的特色中融合了沪上人群的口味和消费需要。
  这样说来,贵是贵得有道理,这也使当时闽菜主要还是为官宦、商界和小部分中产者所能消受。
  吃整桌比零点划算
  民国时期著名美术家、连环画家潘勤孟在《谈闽菜》文中提到,闽菜特色在于材料广取海鲜,而煨的功夫胜于别地,所以他们对鱼翅虾蟹江瑶柱之类的烹饪,有独到之处。说起曾经在福建长乐林贻书老先生那里吃鱼翅的经历,他记忆尤为深刻:“每根翅肥腴和象牙筷相等,用口轻轻一吮,不须咀嚼,便滑入肠胃深处……做一盆鱼翅必须三天,林府大司务后来替蒋及人服务,又替邵式军服务,其拿手菜为煨鱼翅与鱼圆,我都尝过,端的与众不同。”
  当然,在上海吃闽菜馆,雅士们也有自己的秘籍。
  “入闽菜馆,宜吃整桌,十余元者八九元者,经酒馆中一定之配置,无论如何,大致不差。即小而至于两三元下席之便菜,亦均可吃。若零点则往往价昂而不得好菜。”1923年民国著名报人严独鹤在《沪上酒食肆之比较》里分享了他的闽菜馆食经,他劝人们“入闽馆勿吃零点菜”,这乃是他的经验之谈,“尝应友人之招,饮于‘小有天’,主人略点五六味,皆非贵品,味亦不佳。而席中算账,竟在八元以上,不啻吃一整桌,论菜则不如整桌远甚。”
  也就是说,吃整桌闽菜远比零点更为划算,也能多品尝一些特色好菜。鲁迅日记里很多次提到的闽菜馆就餐,同席的经常都是10人以上,12人或15人更是常态,想必这样更美味也更经济实惠。
  品铁观音,叫个“外卖”
  除了肴馔有特色,因福建产茶,福建人大多嗜好喝茶,所以闽菜馆里自然是少不了以茶来增味。潘勤孟曾说:“或以为闽菜分量太多,胃口小的吃不光,此实似是而非之论。原来福建人大排场酒筵,每道菜必附敬铁观音一盅,铁观音消蚀力……不但不会胀满,有时且越吃越饿!”民国上海的一些闽菜馆里的确有提供铁观音茶,“奉送香茗,随意小酌”,茶香、菜香、酒香相得益彰。
  鲁迅在日记里还提到他有时候会从“中有天”叫外卖,如1930年2月15日,“晚从‘中有天’呼酒肴一席请成先生,同坐共十人。”在福州、厦门,当时几家较大的闽菜馆比如聚春园、苑香居也有提供外卖菜肴,很多时候连带餐具甚至桌子、椅子,都可以一起送到顾客家里。另外,也可派厨师携带原材料上门烹制。
  据《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考证,闽菜“沪漂”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闽菜馆在上海的兴盛是在民国以后。辛亥革命后,各省士绅皆避乱于上海,“闽菜馆之名大噪。士大夫商贾之请客者,意非此种菜馆不足以表盛馔。每筵之价,需十金以外。”1919年陈伯熙的《老上海》等书里记载了民国初年,上海遗老丛集,常常在“小有天”“别有天”等闽菜馆流连聚会的场景。
  从过往荣光到今日传奇
  当年闽菜在沪上的繁荣时间,延续了20多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小有天”等几家仍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因为粤菜馆、川菜馆的势力日增,到了40年代,上海市区便越来越难觅闽菜馆的印迹。
  “是晚七时更假座西门小菜场福禄闽菜馆叙餐,席间复轮唱昆曲十余折以助雅兴,钟鸣十句始尽欢而散云”。百年前,上海闽菜馆里的昆曲反反复复地吟唱着,茶壶里的铁观音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仿佛在诉说着鲁迅、谭延闿、郁达夫、梅兰芳们所亲历的那个沪上闽菜馆的花样年华。
  如今,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闽菜,正迎来新的繁荣。新的沪上闽菜,在百年后,将继续书写别有风味的传奇故事。 (沙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