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春,因中文教育而闪光
文章字数:1754
  为热爱奔赴山海,是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积极了解文化差异,用心完成每次教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今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海外教学故事。
  青春有梦,责任在肩
  自从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陶还瑛始终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为此,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终于获得了前往老挝任教的机会。
  第一节课时,面对座无虚席的教室和学生们满怀期待的目光,虽然内心有些紧张,陶还瑛还是努力调整好心态,开始了她的中文教学。“好在经过和学生们的互相了解,我发现老挝学生很好相处,上课时也会很好地配合我。这让我逐渐克服了紧张情绪,自信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课。”
  课堂上,陶还瑛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游戏,鼓励学生们用所学中文提问互动。“看到学生们对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责任。”
  当得知自己到任后教授的第一个班是零基础班时,在匈牙利罗兰大学任教的志愿者石绍捷有些忐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她发现,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习俗充满兴趣。
  因此,她决定在每节课前设置一个文化介绍环节,通过图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并在每次讲解结束后带领大家用中文写下节日名称。“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文化又练习了汉字,在接下来的中文课上也会更加聚精会神。”
  她还利用和学生们一起去中国餐馆吃饭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美食及点餐的常用中文,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感受中文、学习中文。“当‘新手’老师遇上‘零基础’学生,尽管可能我在教学技巧上还不够完美,但我对中文教学的热情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石绍捷表示。
  挥洒汗水,收获成长
  从第一堂中文课的兴奋、紧张到最后一堂中文课的游刃有余、依依不舍,海外任教经历中的每一堂课都让志愿者苏佳莹记忆犹新。
  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任教期间,她承担了6个班级的中文教学,学生水平涵盖从初级到高级的各个阶段。教学中,苏佳莹一边摸索一边总结,逐渐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利用图片教学非常有效。对于中级阶段的学生,我经常让学生们把课文改编成对话并表演,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升中文交际能力。对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他们更渴望了解现代中国,于是我会结合‘汉语桥’比赛视频教学,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苏佳莹表示,这段经历使她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也加深了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解。
  在英国任教的志愿者毛宇曼也有同感。“刚开始辅导学生时,我总是严格按照标准一一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词汇,但学生进步并不明显。经过反思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慢慢地,我尝试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情况就逐渐好起来了。”
  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让毛宇曼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非常幸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这里,我能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付诸实践,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毛宇曼说。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在担任志愿者之前,我曾怀疑过自己能不能掌控课堂,为完全陌生的外国学生上课。但当我面对这群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中文满怀兴趣的埃及学生时,我感到自己充满了能量,课堂教学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志愿者梁舒毓说。
  未来,她希望自己能继续带给学生们更多中文知识和中国文化,将那些有趣、动人的中国故事讲给学生,增进学生们对中国的了解。
  任教于美国的志愿者张香香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她收获了热爱、理解和包容。面对着对中文充满兴趣的美国学生,她会用不同美食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不同菜系;会将中国的影视剧介绍给他们,带领学生们成为“追剧高手”。
  她深深感到:“我不仅是在教授一种语言,更像是在铺设一座桥梁,让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跨越山海,在桥上相见、相识、相知。”
  在赴澳大利亚任教的志愿者陶虹源看来,能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让他感到幸运和幸福。“这一事业完美地将我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追求相结合,将内心热爱与自身价值实现相结合,带给我很多帮助与成长。”
  他表示,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中的一员,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学生照亮中文之路,架设起用中文沟通世界的友谊之桥,让更多中文爱好者感受中文之美,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
  (来源: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