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是英雄是亲人
文章字数:2715
    ▶父亲颜夷生、母亲陈素菊与我们三个孩子合影。

    ▲颜夷生与木雕作品

    ▶颜夷生立战功


  颜妮娜、颜加锡、颜春晨/口述 陈鸿鹏/撰文
  颜夷生(1921年~1979年),印尼归侨,9兵团26军227团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惠安工艺厂工艺师。
  清明节,雨纷纷。泪眼朦胧思离人、念先贤,最忆是父亲。
  风烟滚滚 唱英雄
  四面青山 侧耳听
  侧耳听
  青天响雷 敲金鼓
  大海扬波 作和声
  人民战士 驱虎豹
  舍生忘死 保和平
  ……
  一曲《英雄赞歌》,把我们拉回长津湖战役,勾起我们仨对慷慨赴义的志愿军英雄的怀念。
  父亲是远行的亲人,是70多年前鏖战长津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小时候他常教我们唱《英雄赞歌》《高高的兴安岭》,讲起抗美援朝的壮烈故事眼中带泪,只是年少的我们觉得仿佛是神话传说,似乎遥不可及、匪夷所思。
  直到这两三年,在全国热映的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狠狠撞击我们的内心,观影时感同身受,情不自禁泪水决堤。那些银幕上的英烈,原来就是伴我们成长的父辈、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用生命、用鲜血打出军威、捍卫国威,他们不畏强敌奋起抗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我们记忆深处。
  长津湖
  许是父亲在天之灵有知,观看《长津湖》后,在惠安公安局工作的后生很快查到我们仨的父亲的历史档案,清晰记录父亲是三野9兵团26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津湖战役中出生入死。
  1950年夏,东亚风云突变,父亲所在的9兵团奉命北调,成为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准备加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军。11月初,中央军委命令9兵团从吉林省辑安、临江入朝,投入东线作战。由于时间紧迫,9兵团10多万指战员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进入了高寒的朝鲜北部。
  11月25日,志愿军开展第二次战役,9兵团奉命歼灭进至长津湖的美国第10军,与号称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中战斗力最强的对手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给予美王牌陆战1师沉重打击。为赢得胜利,志愿军付出巨大的牺牲。
  战役期间,连降大雪,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积雪很深很厚,江河道路冰冻。天气极端恶劣,9兵团指战员衣着单薄,父亲和战友们头顶漫天飞雪,冻到浑身僵硬。饥寒交迫,有时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还要防备美军飞机狂轰滥炸,史称“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战旗飘
  面临艰巨的挑战,父亲没有退缩。
  父亲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望加锡一个殷实的华侨家庭,含着金钥匙长大。小时候,我们看到祖父的相片,他穿西装打领带戴洋帽,娶了两房太太,一个生活在故乡,一个是在望加锡生活的荷兰人,那美丽的金发女子就是父亲的生母、我们的祖母。父亲8岁时跟着侨亲,回祖籍地永春与大祖母一起生活,听说那时带回了一桶桶的饼干和一箱箱的衣服布料分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故乡。这里就是俗称上场城的永春县石鼓桃场,历史上是永春县发祥地和文化摇篮。一代又一代颜氏族人有血性,曾筑城抗击入侵的倭寇,跟随郑成功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留下不朽传奇。或许乡亲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注入父亲的灵魂,赋予他勇毅的秉性。1949年初,父亲弃暗投明,从国民党军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百万雄师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荣立三等功。
  1950年12月初,9兵团26军投入战斗,接替20军对下碣隅里敌军发动攻击,得胜后南下直取咸兴,赶赴战略要冲水门桥,阻击撤退的美军。烈火燎原,强敌压境。面对来势汹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父亲和战友们迂回穿插,灵活作战,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从早晨血战到傍晚,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弹药耗尽,最后用刺刀、铁锹、石块与残敌搏斗,终于守住阵地。
  西风烈,战旗飘,志愿军勇士傲然挺立旷野中。
  十粒蒜
  冰与火的煎熬、血与泪的交集,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的勇士无畏无惧,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951年春季,敌军组织“屠夫行动”,父亲所在的26军投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迎击最凶恶的敌人,激战38昼夜,共歼敌15369人。在敌军破坏下,志愿军缺水缺粮、缺医少药,一路上父亲和战友们吞下黑水、脏水解渴,仅靠分得的10粒蒜头当消毒药。
  敌人武装到牙齿,战场血雨腥风。父亲久经沙场,机智果断。有一个傍晚,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正在生火做饭,敌军飞机突然袭击,父亲跑到树丛中躲过一劫,跑向防空洞的战友遭到凶狠狡猾的敌军轰炸,血肉横飞,父亲和战友们掩埋先烈,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1951年4月底,父亲和26军将士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连续作战困顿疲劳,父亲与战友们靠两条腿,与美军机械化部队比斗志、拼战力。特别是平金准阻击战,敌军火力疯狂,战火染红了天,父亲忍受入朝作战留下的伤痛,以坚强的意志奋勇杀敌。26军守住平康谷地大门,确保志愿军主力安全转移,直到停战,美军再也不敢跨过西方山。此役,父亲立下三等功。
  喋血疆场,九死一生,父亲腹部中弹负伤。抗美援朝战场极端环境与父亲少年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对出生在南洋热带地区的父亲,在抗美援朝征途中双腿严重冻伤,回国前险些锯掉双腿。幸好有医生用雪和草使劲按摩他腿上的皮肤肌肉,持续刺激血液循环,父亲得以保住双腿幸免残疾。然而,战场上的艰难困苦还是让父亲落下哮喘病病源,成了折磨父亲后半生的痛点,也是我们3个子女们无法忘却的伤楚。
  工艺师
  1951年7月,父亲回国到佳木斯医院治病疗伤一年多。1952年10月至1955年7月,他到设在闽北建瓯的福建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学习。学成归来,投入祖国和平建设,辗转永春、德化、泉州、惠安等地,从事他热爱的工艺事业。
  在惠安高甲戏剧团,父亲做布景设计,作品生动形象,很受剧团和戏迷的喜欢。之后调到惠安手工联社工艺厂做设计师,为厂里设计了创意十足、富有价值的众多艺术品,打开外销渠道,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有一次,父亲在工艺厂食堂,看见堆放用作燃料的木头,与厨师商量取出两根,开始木雕创作。手磨破、血流了,换来《武松打虎》《岳飞》两件精品,卖到日本,每件500美元,而他的月工资只有38.5元。外贸企业纷纷给惠安工艺厂下订单,父亲的艺术潜能大爆发,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福建日报》刊登,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并选送到意大利、叙利亚等国展出。父亲创作的龙、虎、狮等动物木雕,源源不断赢得国内外客商青睐。他和工友的辛勤付出,挽救了曾经面临倒闭的工艺厂,让近200名工人保住饭碗。有一年父亲被评为全厂两个“生产标兵”之一,1978年全省评出42名工艺师,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1979年闰六月,父亲病重入院,惠安工艺厂派人到永春接我妈妈和家人去看父亲。躺在惠安县医院病床上,父亲是那样的瘦弱、憔悴。他慈祥地看着我们,抚摸着子女的小手。我们相处十几个小时,父亲就和我们天人永别,虽然是炎炎夏日,我们的身心却落入冰天雪地,瑟瑟颤抖。
  父亲为惠安工艺厂作出了许多贡献,工友们十分不舍,厂支部书记让人打开仓库,选取上好木材做棺材装殓敬重的老师傅,父亲终于回到了故乡怀抱——永春。
  是啊,父亲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