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叶颙:一世清忠,百代景仰
文章字数:3402
    叶氏祠堂

    ▲ 叶颙(1100年~1167年)

  《左传·昭公元年》有载“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而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品性高洁者尤多,堪称忠烈荟萃,有殉君之臣、死谏之臣,亦有忠正之臣、清廉之臣,可谓风骨凛然,碧血可荐轩辕。
  如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蔡襄、苏轼、岳飞、文天祥等,或推新变法,力拨朝局弊政;或嫉恶如仇,不趋炎附势;或荡气回肠,不屈就死。诸名臣皆践行儒家所推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最高文人气节,亦为后世士子之千秋楷模。
  另有宰相叶颙,亦是“进思尽忠,守德爱民”的“清廉之臣”,入《宋史》列传,称其为“一时之选”,与名臣蔡襄共同被祀于仙游县名贤祠、兴化军名贤祠。惜时隔久远,已少为人知。然其之廉洁、清正、淡泊,如其身居高位者,遍阅史书,却鲜有可匹。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活跃于北宋、南宋更替之际。宋绍兴二年(1132),登张九成榜进士,历任南海主簿、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仆射兼枢密院使、提举太平兴国宫等。
  乾道三年(1167),叶颙辞官归里,途中逝于莆田广化寺,年六十八,谥“正简”。所谓“正简”,即宋理宗以“正事、正言、正道”之意,表其操守,赐其哀荣。
  清廉自持,淡泊无求
  关于叶颙之廉洁,数例可证。
  相传大儒朱熹曾路过叶颙墓,特来瞻仰,见墓前未立石人、石像,感其清正简朴,特为挥毫“后世必昌”纪之。在福建仙游叶颙墓旁,亦原有一石碑,其上即镌有朱熹题语,惜因连年战乱而损毁。1988年,当地政府复立此碑,以怀乡贤。
  事实上,古代墓葬有严格规制,叶颙作为一代名臣,官拜左丞相,墓前如此简陋,不建墓亭,连最基本象征生前地位的石像生等,亦未设立,仅存钦谥“正简”于路旁,揣应是家人尊其遗愿,故而如此。此至为“淡泊名利,进退无求”之高洁,殊是令人钦佩。
  叶颙在任上,亦是兢兢业业,从不“冒功请赏”,凡属下所获,皆据实上禀,绝不贪功,以求仕进。下人不解,叶颙遂言“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府尹曾开不禁感言其“仕不求速,劳而能逊”,有宰相器量,并屡向朝廷举荐。
  另据《宋史·叶颙传》所载“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据此亦可知,叶颙虽为官数十载,位高权重,然家中未曾添置一亩地,未新筑一间房,所有的饮食等,亦一应如旧,清廉奉公至斯,足可称“一代楷模”。此外,叶颙每次回乡省亲,亦不住驿馆,而是借宿于仙游龙华寺。大臣刘克庄即曾有诗赞云“在昔正简,谋国清忠,何以家为?卧僧榻终。”
  不畏权贵,尽忠进言
  叶颙性情亦是刚毅,不畏权贵,有君子之风。
  《宋史·叶颙传》亦载“(叶颙)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说的是其友人高登因不满奸臣秦桧把持朝政,故上疏陈言时弊,而被秦桧记恨,并暗中派人抓捕。而叶颙不畏连累,送其出城,又为之雇船,目送其离去乃归。
  对待友人,置生死于度外,绝不退缩,似乎是高洁之士所秉持的基本操守。而面对素未往来的“同道”蒙遭迫害,叶颙亦是勇于相助。时有参政李光为人忠义,却因得罪秦桧,而惨遭流放,亦数度遭户部侍郎曹泳以清查其书信往来为由任意欺凌。而叶颙则以“劝农”为借口,特意路过,密告李家做好应对之策。[1]曹泳是秦桧的姻党,为拉拢叶颙,亦曾许荐其于秦桧,不过叶颙并不愿同流合污,乃严辞拒绝。
  绍兴二十九年,宰相汤思退兄长家奴犯法而被叶颙绳之以法,此“铁面无私”令汤思退殊为不悦。次年,其即借故调叶颙至常州。常州财计连年亏空,官吏薪饷亦已数月未发,此前数任太守皆无有良计,而叶颙“革除时弊,施政有方”,仅一个月后,军有现粮,吏无断俸,诚干吏能臣也。
  同僚之间,其端守有方,对于天听,叶颙则尽忠进言,俨然清流。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兴兵犯境,宋高宗御驾亲征,视师建康,途经常州时,叶颙以常州太守职赐对御舟。其从金国主帅、兵力、秩序等,详陈金兵现况,上奏应探清敌情,从容以对,而不轻敌。[2]“靖康之难”后,朝野莫不以收复失地而夸夸其谈,谋得名利,而谨慎之言,则被视为羸弱无能。叶颙此举显然与争言进取的群臣相左,亦可见其更为务实,有卓识远见,而非一味虚浮,纸上谈兵。
  叶颙亦曾谏言,州郡重担,关乎国家社稷,倘以秀王赵伯圭担任,则是“利一人而害一方”,其之正直,亦可窥矣。而叶颙任宰相兼制国用使时,考虑国库空虚,养兵又费财政甚巨,尤是虚报兵籍等事屡禁不止,因此又上疏改革。淘汰“冗卒虚籍”,无疑将得罪诸多既得利益者,然叶颙依旧以国事为先,其之公忠可体也。
  乾道元年,叶颙召对便殿,宋孝宗对于礼遇有加,赐茶赐坐,可谓殊荣。其逝世后,宋孝宗亦甚为悼念忧伤,赠特进。
  任人唯贤,勤政爱民
  叶颙为官,任人唯贤。当初“赐对御舟”时,其虽仅为“常州太守”,却不顾排挤,勇于举荐张浚为相。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张浚被谪居十余年,已为一介布衣。此时力荐张浚,显然会引起秦桧及其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等人不满,亦是需要莫大勇气。所幸宋高宗为抗金计,接受其进言,张浚再获起用。
  《宋史·叶颙传》亦载,叶颙所举荐的汪应辰、王十朋、刘珙、陈良翰、周操、陈之茂、王佐、王巨、芮烨、林光朝等,皆政绩甚佳,享有官声。如汪应辰,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谥“文定”。王十朋,救灾除弊,时人绘像而祠之,追谥“忠文”。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谥“忠肃”。
  而宋孝宗的宠臣龙大渊和曾觌,为人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在叶颙谏言下,二人终被流放。另有乾道二年,宋孝宗临轩策士,叶颙拂逆龙鳞,以本朝典故,宗室赵汝愚因已有官位,而取士应寒士优先,拟议萧国梁为状元。最终,赵汝愚未能如愿,仅成为榜眼。
  叶颙对民,亦是体恤有加。其任上虞知县时,因饥荒而在尚未取得上级府衙同意的情况下,开仓赈灾,救济难民。百姓因此及时得益,而没有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第二年春,叶颙下乡劝耕,县中百姓遮道而拜,皆为感激其善举。
  其使用民役,亦往往不让役吏干预,而令百姓自报等级,其则亲自查验,杜绝弄虚作假。处州任上,其则一反惯例,将州府盈余充作来年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离任处州时,当地乡民为建“遗爱祠”以记之。另有大臣梁俊彦曾向宋孝宗建议沙田、芦场征税,此等滥收赋税的敛财条陈,被叶颙极力反对。类此峻节,百姓景仰,亦为后学表率。
  古濑叶氏,簪缨门庭
  其余关于叶颙的记载,或因宋时距今千载,遗存并不多。杨万里《诚斋集》、林光朝《艾轩集》载二人曾为之写行状。[3]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而林光朝被尊为“南夫子”,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此亦可见叶颙确因“清介”而倍受时人之推重。
  考叶颙家谱,可知其出身于世家门庭,为南剑州通判叶宾玄孙,“靖康之难”中以身殉国的“经略科状元”叶顗之弟。朱熹言叶颙“后世必昌”,张孝祥则称“簪缨继世,清白传家”。
  当地亦流传“古山千年不能变,濑水万载永长流”以赞叶氏一门世代簪缨,源远流长。而叶氏入闽祠堂,亦有对联“三台朝玉案或解或会或状科第三元之家,九曲入明堂为公为相为将升冕九卿之列”,亦是称叶氏仕途、举业之辉煌。
  据考,叶氏一门有“十一进士,八监司郡守”之说。如叶颙曾侄孙叶大有官至刑部尚书,叶颙侄儿叶元淩为广东提举,叶颙孙叶棠任浙东提举等,不一而足。[4]此等家族人才辈出,确属罕见。而当地的千年古刹三禅寺,相传原是叶颙为自己及儿孙后代读书所建,后人捐出,开山建寺,亦或冥冥之中,护泽叶氏一脉。
  “南阳祖祖源一脉,古濑枝枝衍同根”。复经近千载,叶氏开枝散叶,又迁居神州各地,子孙繁荫。其后裔中,如明代首辅叶向高即为叶颙十四世孙。而开国元帅叶剑英、北伐名将叶挺,相传亦是“古濑叶氏”子弟。
  以怀乡贤,以仰其风
  行笔至此,可见相对于两宋其余名臣,叶颙似乎被遗忘。然其之忠贞、坚毅、爱民,却并不丝毫逊色于他人。而其之淡泊名利,进退无求,堪称世所罕有,则更胜于所熟知的高洁之士矣。
  刘克庄曾诗云“丞相无家曾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荒山数亩如堪买,径欲诛茆老一龛。”诗中“丞相”亦即叶颙,言其以寺为家,最终又逝于寺庙,而两袖清风,身无余财,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清廉至斯?
  谨以此文,以怀乡贤,以仰其风。 (林雪琼 文/图)
  参考资料:
  [1][2]叶银强:南宋“乾淳之治”时代的宰相叶颙,宋史称其为“一时之选”。
  [3]叶就手:宋故尚书左仆射叶颙考
  [4]叶育新:《三位叶颙比较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