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钱穆十论中国文化
文章字数:236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难之际。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一时间,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文化前途的悲观情绪弥漫开来。彼一时,公开著书坚信中国必胜的,除了发表《论持久战》的毛泽东外,还有学者钱穆。
  全面抗战爆发后,钱穆随北大南迁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从事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论著。
  《国史大纲》开篇扉页上,他写下,“本书谨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之百万将士!”
  《国史大纲》中处处可见作者忧患之情,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有人整本抄录,抄着抄着就泣不成声。时评人写道,这本教材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气,读之无不热血沸腾。
  在完成《国史大纲》后,钱穆开始着手撰写《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思考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前途。
  阅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探寻到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更要在历史背后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命题和特质,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信念和自信。《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这对姊妹书著作,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分享钱穆在书中的10段话,一起阅读收藏。
   1.人类文化的三大类型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此三型文化,又可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又一类。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随其流动的战胜克服之生事而俱来者曰“空间扩展”,曰“无限向前”。雇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着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祖宗子孙世代坟墓安于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髅具足,循环不已。其所想象而祈求者,则曰“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而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足,则虽安足亦不安足,于是人类文化乃得永远动荡而前进。文化必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而发展。文化之刺激,又各就其个性而异。向前动进的文化,必以向前动进为刺激。
   2.中国:古代惟一的大型农国
  独中国为古代惟一的大型农国,因此其文化发展,独得绵延迄于四五千年之久,至今犹存,堪为举世农业文化和平文化发展最有成绩之惟一标准。然中国虽以大型农国,幸得捍御游牧文化之侵凌而发展不辍。
  中国则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其所缺者,则为新科学新机械之装备与辅助。然则中国之改进,使其变为一崭新的大型农国而依然保有其深度之安足感,实不仅为中国一国之幸,抑于全世界人类文化前程以及举世渴望之和平,必可有绝大之贡献。
   3.中西方的历史观
  西方人看历史,常偏向于“空间”的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常偏向于“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緜延”。西方人的看法,常是“我”与“非我”两个对立。中国人的看法,只有自我一体浑然存在。双方历史形态之不同,以及双方对于历史观念之不同,其后面便透露出双方文化意识上之不同。
  4.中西双方对于人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异同
  “自由”一词是西方人向来最重视的。西方全部历史,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自由的发展史。西方全部文化,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发展自由的文化。“人生”“历史”和“文化”,本来只是一事,在西方只要说到“自由”,便把这三方面都提纲挈领的总会在一处了。在中国则似乎始终并不注重“自由”这个词。
  中国人一向在农业文化中生长,自我安定,不须向外寻求,因此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注重在时间方面看,便不见有严重的两体对立,因此中国人也不很重视自由,又不重视联合了。中国人因为常偏于向内看的缘故,看人生和社会只是浑然整然的一体。这个浑然整然的一体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小我”与“大自然”混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
   5.中西双方的宗教信仰
  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和“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看重并亦不信有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便从这种观念下产生。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中国人不想超世界超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天国。因此在西方发展为宗教的,在中国只发展成“伦理”。
  6.中国民族譬如一大水系
  中国民族譬如一大水系,乃由一大主干逐段纳入许多支流小水而汇成一大流的。在历史上约略可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这是中国民族融和统一的最先基业之完成。在此期内,中国民族即以华夏族为主干,而纳入许多别的部族,如古史所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类,而融和形成一个更大的中国民族,这便是秦、汉时代之中国人了。亦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秦、汉时代之全盛。
  第二期:自秦、汉迄于南北朝。在此期内,尤其在秦、汉之后,中国民族的大流里,又容汇许多新流,如匈奴、鲜卑、氏、羌等诸族,而进一步融成一个更新更大的中国民族,这便是时代的中国人了。这又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隋、唐时代之全盛。
  第三期:自隋、唐迄于元末。在此期内,尤其在隋、唐以后,又在中国民族里汇进许多新流,如契丹、女真、蒙古之类,而再进一步形成明代之中国人。这里第三次民族融和之成功,因而有间代之全盛。
  第四期:直自满洲入关至于现代,在中国民族里又继续融和了许多新流,如满洲、羌、藏、回部、苗等,此种趋势,尚未达到一止境。这一个民族融和之成功,无疑的又将为中国另一全盛时期之先兆。 
  (上)(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