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

——严复与他的教育救国实践

文章字数:2352

严复


《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


1895年1月,《直报》创刊于天津,它是德人出版的中文报。《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均刊于此。

1897年10月,《国闻报》创刊于天津,主要政论文章均由严复撰写,《天演论》也在此连载。


福州“三坊七巷”严复故居正厅


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创办之初曾经面临停办的危机,首任校长严复力挽狂澜。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要从百年前开始说起。

20世纪初,中国政局动乱,风雨飘摇。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陷入无法维持的局面,老师和学生都请假回家,办学经费没有着落。

危急关头,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2年3月8日,严复走进了学堂,开始他入职后的第一件事情:借钱办学。几番奔走,凭借个人影响力,他终于借到了7万两款项,为5月份的开学扫清经费的障碍,师生备受鼓舞。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严复出任首任校长。经过紧张的准备,北京大学在5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一时为国内外瞩目。

然而,刚开学不久的北京大学又遇到停办的危机。同年6月2日,“财政部”库款告急,提出“凡薪水在60元以下者,照旧支给;在60元以上者,一律暂支60元。”为了使北京大学不致半途而废,严复决定减少自己的薪水,让其余教职员工准额全支。

不料同年7月,再起更大的波澜。“教育部”以经费困难、办学效果不佳、社会各界不满为由,下达结束北大的命令。眼看着倾注心血的北京大学面临停办,严复提交了闻名遐迩的《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文中对教育经费问题、教育程度问题和学校管理问题据理力争,逐一驳斥。他还提出“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同时,严复也认识到,北大在校风、课程、师资等方面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为此,他又上呈“教育部”一份数千字的《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主张北大应力行改革,他详细梳理了分科改良的方法,对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2年7月10日,由“教育部长”蔡元培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开幕。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取消了停办北京大学的动议。北京大学逐渐走上正轨,显露生机,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严复教育救国的理念并未实行多久,到同年10月份,严复就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职务。

严复除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外,还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校长等职,总理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长达20年。

严复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主持教学20年期间,不仅了然堂授的具体技艺,还能够选编教材、正订校规,乃至于筹措经费、管理等具体事务。他在这里推行注重系统的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缔造者之一。

严复生长于中国贫弱之际,怎样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是他念念不忘之事。严复期盼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他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专业学习。

为此,北京、天津、上海、安徽都留下他孜孜办学、兴教育人的事迹。

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正厅悬挂着一副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严复这一句话充分表达以笔醒山河、救国救民的情怀。

严复少时正值清朝末年。15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抢救霍乱病人不幸被传染,不治身亡,从此严家中落,没有能力为他续聘塾师。少年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决定报考免学费且有补贴的福州船政学堂。

1866年秋,严复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福州船政学校,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严复在学习军事科学之外,兼习哲学、政治、经济、社会诸学,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为他后来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1879年,严复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第二年奉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历任总教习、会办、总办,前后二十年。

原以为创办海军能够图强兴国,然而,1895年甲午战败消息传来,其中牺牲的将士几乎全数是严复昔日的同学或“门徒”。紧接着,海陆军一败再败,洋务派30年苦心经营的自强事业土崩瓦解,赔款之巨、危害百姓之深,让严复感到切肤的疼痛。

甲午战后第二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论诀》《原强》《辟韩》等四篇政论文章,反省甲午之败、旧制之腐、思想之亟待更新,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世方略,被称为“教育救国论”。他在《原强》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1897年,严复通过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批判君主专制理论,提出他的民主思想。他的评论和《天演论》《国富论》译著,大声疾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宛如巨石投入深潭,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思想界。

晚年仕途不如意,政见不为所纳。严复常思回乡,1918年秋天,严复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福州。

“坐卧一小楼,看云听雨……”1921年10月3日,严复病情转重,自觉来日无多,遂立下有家国情怀的六条遗嘱,爱国、爱乡之情思,贯穿了其一生。同年10月27日,严复寿终于福州郎官巷,享年69岁。

严复生前择墓于福州仓山阳岐村口鳌头山,自书碑文曰:“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自书白石横屏:惟适之安。墓志铭由陈宝琛撰文。

为纪念严复逝世100周年,2021年在严复出生地福州仓山阳岐村建设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严复公园,公园中轴线广场两侧设有10座严复生平事迹石碑。严复故居也修缮一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北大、复旦跻身于世界一流名校,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30多年。严复当年设想通过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力的夙愿已经实现。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充满魅力水乡风韵和深厚底蕴的历史名村阳岐如今吸引不少人参观旅游,一起“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林璐/文 王宏/供图)

参考资料

皮后锋:《严复评传》;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黄克武:《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王岗峰:《严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来星凡、潘宇涵 :《他是北大首任校长/几道先生,见字如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