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土耳其强震:

灾难突袭,我们不幸但不孤单

文章字数:3406



如果不是2月6日7.7级的强震突然降临,远在土耳其哈塔伊省(Hatay)安塔基亚市(Antakya)的华侨祝林(化名)也会和我们一样,在湿漉漉的雨天早起,手忙脚乱地送孩子上学。

那晚,她将儿子周一上学的必需品备好,书包里塞着的换洗衣服,成为极其仓促下儿子温暖干爽的保障。

强震过后,闯过生死线、从城市废墟中走出的她,与家人守在一起,身边是儿子叽叽喳喳的声音。一切都是不幸中的万幸。

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她终于静下心来与记者连线。她说,想接受采访,是发现,过去无意识中获取的知识都成为面对突发状况时下意识的反应。我们都希望灾难永远不会降临,但关于灾难自救的宣传永远也不嫌多。

采访中,我们的通信信号断断续续,但她的语气平稳、逻辑清晰、情绪稳定。她说,灾难发生,周围就没有哭哭啼啼的人。“先别哭,先逃出去。”她一直对着自己喊话。“别哭,眼泪也是水,要省着。”她对不满6岁的儿子说。

她说,逃离的这一路上,她都没有流泪。交谈中,她第一次哽咽出现在“给家里人报平安”的这句话后。她仿佛压抑着内心的思念与委屈,艰难地忍住了泪水,平静地给千里之外的家人报了平安。

真正让她流泪的,是在顺利逃离震中区,抵达科尼亚省(Konya)卡拉曼市(Karaman)后,见到专程前来慰问她的中国同胞、听到中国话的那一刻。泪水涌出,情绪也释怀了,绷紧的心在那一刻得到舒缓。2016年,她离家远赴他国结婚生子。与同在土耳其的中国同胞联系也不多,相处时也觉得疏离,但灾难降临,她第一次发现身边有黄皮肤、黑头发、说母语的同胞是如此重要。

她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向所有关心她的人报平安:“不要为我担心,我们不幸但不孤单,不幸但足够幸运。”她刚刚经历天灾,已可以温暖地对待世界。

“最好的似乎已经过去,最坏的还未知。值得庆幸的是,依然可以迎着阳光或雨雪,每一天的结束不过是更强的累积。”回想起2月5日,灾难发生的前一天,祝林在微信朋友圈上抱怨生活琐事后又这样安慰了自己。

谁都不曾意料,更大的雨雪马上就降临了……

以下为祝林的自述。

逃生第一 自救要紧

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第一次地震发生时,我正躺着刷手机、看小说,突然感到剧烈摇晃,马上反应过来,“地震了”,便急忙叫醒丈夫和儿子。我们躲在客厅,丈夫在沙发上抱着儿子,我在沙发的扶手旁,一起用毛毯盖着头。这个时候我听到巨大轰隆声,鼻腔顿时充斥着大量灰尘,让人口干舌燥。震感稍弱,我们便带着儿子冲到门口,“捞”起衣服穿到身上。“外面很冷,地震后要保暖……”我的脑子里回响着不知何时看到的应急知识,不断自我提醒,凭着直觉奔向大门。

鞋柜倒了,我们就拎起鞋子往外走,却发现大门已被堵住,打不开。我们退回客厅,躲过第二次剧烈摇晃,想通过阳台逃生,却无奈发现通往阳台的门也被堵住了。

我们一时毫无办法,仿佛听到窗外有人的声音。“我们在这里!救命!”我们用土耳其语高声呼喊,以为外面是救援队伍,后来才知道都是拉着亲人、紧急避险的邻居;拨打急救电话,却没有信号;周围是一片漆黑,我们一边高喊,一边着急寻找出口。

儿子还不满6周岁,他对这一切都很陌生,他不断地对我说:“妈妈,我害怕。”我说,我也害怕。此前他已经看过有关地震的科普片,幼儿园的老师也教过地震逃生的知识,但真正的地震,他是第一次遇到。我也很害怕,对他说,妈妈快40岁了,也是第一次遇到。

也不知过了多久,犹如神助,丈夫居然在黑漆漆的客厅沙发后找到一道缝隙,领着我们钻了出去。

我们的房子在这栋楼的顶层4楼,可此时,我们不需要走楼梯,居然踩着废墟就走了出来。

外面正在下大雨,应该很冷,可是我们当时没有感觉。黑漆漆的四周有很多人。我们住的Armutlu区几乎整条街都倒了。我们没有手电筒,只能靠丈夫的手机照明,摸着黑从废墟中走向城市的道路,走向附近空旷的广场。

一家人 不分离

公公婆婆还有其他亲人住在距离我们2公里外的çekmece街区,他们的电话打不通,丈夫非常担心,要独自去寻找。“要去一起去,大家不能分开。”我坚定地对他说。

我们一家三口,在漆黑的夜里淋着大雨仓皇行走。无比幸运的是,公婆居住的楼并没有倒塌,家里的3辆车也没在。我们猜想他们大概率是逃出去了,稍微放下心,决定到附近的避难房屋躲雨,等待天亮。房间里很多人,看到我们有小孩,便邀请我们过去一同取暖。我们身上湿漉漉的,担心弄湿被子,便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儿子换上了干爽的衣物,可以一同取暖,我们就守在他身旁。

这时,一位素未谋面的土耳其大哥听见我说全身湿透,主动递给我一条干爽的裤子。我找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换上。

大约凌晨6时,我们终于打通公公婆婆的手机。他们在电话那头一边哭一边说话。原来他们4人(公公婆婆还有2位小姑子)开着3辆车逃出公寓,也在黑夜中寻找我们,可我们那个区域房屋坍塌严重,他们无法进入。不知过了多久,公公倔强地撑着伞、独自摸黑,找到避难所中的我们。

别哭 眼泪也是水

强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余震不断。我们一直在路上,找食物、水、取暖的东西,还有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儿子想起他的玩具就难过得想哭,我马上阻止,对他说,先别哭,我们没有那么多水,哭哑了没有水喝,眼泪也是水,要省着。

白天,我与丈夫在一个小商店以高价“抢”到3双袜子;路过好多家空无一物的加油站;在一个偏远、几近坍塌的小商店,丈夫躬身钻进废墟,在摇摇欲坠的屋顶下,“抢”出10多瓶水。

婆婆冒险回了一趟家,拿了些衣服、干净的面包和奶酪。我们一家7口人,靠着这些物资度过地震后的第一天。

下午,我们都在担心还有强震,要走向更高、更宽的地方才行。孩子的叔叔从伊斯坦布尔租车回来,买了一桶汽油,这个量足够2辆车驶离震区。

当晚,地震还在持续,我们紧张奔波了一天,身心十分疲惫,急需休息。他先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偏僻开阔的地方,找到朋友的安全屋。那晚,我们在安全屋主人的安慰下,席地而卧。伴随着户外雷声、冰雹声,在持续的晃动和屋顶不断落下的沙砾中,我们全家人终于在一起,获得了平躺休息的时间。

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我们闭着眼睛,数着秒等待天明,决心天亮就离开哈塔伊。

逃离哈塔伊

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位于土耳其南部,西临地中海,东临叙利亚,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向北经伊斯肯德伦到科尼亚省卡拉曼市。冰天雪地,车辆难行。从早上8时左右出发,安全达到卡拉曼亲戚家时,已经是17时左右。

第一时间,我就给远在广西的家人报了平安。我还拨通大使馆的电话,也向他们报了平安。我清楚,他们得知地震消息后一定会马上行动,确认我们侨胞的安全。我的手机遗失在废墟里,他们联系不上,一定会花大力气寻找,我一定要及时告知最新情况。他们真的是我们在海外的“定心石”。

我还幸运地找到旧手机,登录微信向亲朋好友报平安。于是,我收到蜂拥而来的支持与帮助。“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你什么时候到,我收集衣物给你送过去”……我收到来自当地华侨华人、华侨社团、中资企业等各方面的关怀,说愿意提供住宿,提供食物、衣物,还有金钱资助。

我还听说中国的救援队伍已经来到土耳其正式开展救援……(记者注:截至当地时间13日,正在土耳其实施搜救的中国救援队成功营救出6名被困人员,搜寻出8名遇难者。)

第二天,我终于见到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冒雪赶来探望我们的2名中国同胞,一位是嫁到科尼亚省科尼亚市的中国媳妇,另一位是中国学者。他们一直在了解我们家的情况,安慰我,到处收集合适的衣物,甚至掏钱给我们买新衣服。这次他们将几位中国同胞收集的物资一起带了过来。

在此前,我与那位中国媳妇仅有一面之缘,与学者更是素未谋面,家里人也从未见过他们。但他们自然地走到我们中间,牵着我公公婆婆的手,低声安慰他们;与我的儿子交谈、嬉戏,鼓励他……家人们笑了。这一笑,一直紧绷的心、苦苦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舒缓。头顶的阴霾慢慢消散。

我无比感谢他们。我还听说在土耳其的华侨华人全都在行动,收集信息、物资,灾区缺什么他们就采购什么,然后用尽一切办法送到灾区;更有甚者亲自带队去灾区;还有未撤出灾区的同胞就在当地给中国救援队当翻译……

命运与共、守望相助。关键时候,我们中华民族友善博爱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汇入罹难的土耳其。不只是我的土耳其家人,整个土耳其都应该感受得到。

一切好像都没有那么绝望了。

孩子的曾奶奶说,等地震后,她要将寄养在别人那儿的一头牛宰了,分给灾民。这是土耳其一种特殊的仪式:将牛寄养在别处,在重大节日或者好日子里宰杀烹饪,与米饭一起分给周围困难的人。

“那时,你的牛还在吗?”我们笑着问她。

“一定在。”她说,语调中透着坚定。

(朱婷/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