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与“大宋提刑官”宋慈的跨时空对话

文章字数:2651

1232年,46岁的宋慈刚升任福建长汀知县,就遇到了一起奇案。

一位乡绅在洞房花烛夜暴毙,新娘入狱。

宋慈用一个混着鸡蛋液的糯米团子,为死者验毒,又通过蛇的牙印推断其死于蛇毒,帮新娘洗清了冤屈……

这是宋慈职业生涯中独立断的第一个案子,后世称此验毒方法为“饭团验毒法”。

762年后,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内,22岁的刘龙清被一本奇书迷住,这本书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书中除了记录“饭团验毒法”外,还有与现代紫外线照射一样,运用光学原理的“迎日隔伞验伤法”等诸多验尸技术,比欧洲的法医著作早了350多年,宋慈也因此书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之父”。

1997年,刘龙清成为漳州市检察院的一名法医。20多年来,因纠正500多件错误鉴定结论,人称“当代宋慈”。

毒物鉴定至今仍是现代法医学难解的课题,而宋慈当年以肉眼断毒,入行多年的刘龙清,至今仍钦佩不已。

宋慈到底有何魔法,能通晓如此之多的诡谲断案手法?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1186年。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39岁的福建建阳童游里人宋巩喜得贵子。作为唐朝名相宋璟的后人,苦读多年仍未及第的宋巩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为他取名慈,字惠父,希望他日后高科入仕、光耀门楣,做个恩德慈及草木,贤名垂于青史的父母官。

宋家在建阳颇有名望,据史料载,宋氏一族“由邢迁睦”,从现今的河北邢台迁到了浙江睦州一带。到北宋时,宋慈高祖宋仕唐在福建建阳任县丞,宋氏才在建阳安居下来。

建阳,自古以来便是“尚文”之地,随着南宋政权南渡,在朱熹及门下真德秀、吴雉等人的推动下,建阳一时群英荟萃。

生于斯、长于斯的宋慈,从小就接受儒学教育,他10岁起便跟随吴雉学习,20岁时入南宋最高学府太学深造就读期间,因文章“谓有源流出肺腑”,深得太学博士真德秀赏识。

然而,踌躇满志的少年,仕途的起步却姗姗来迟。

31岁时,宋慈终于结束寒窗苦读,考中乙科进士,即将去浙江赴任之际,父亲去世。宋慈为父守孝而错过机会,直到40岁才再次被授予官职。

而他接手的第一份工作不是断案,却是去剿匪。

与汉唐明清相比,宋代是个矛盾的王朝。

它是欣欣向荣的时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三项均出于宋代;它也是风雨飘摇的时代,300多年来,战乱四起,民不聊生。

1226年,宋慈出任江西信丰县主簿一职,好友刘克庄为他送行,并说他“满腹诗书,余事到、穰苴兵法”,埋怨宋慈本是个满腹诗书的文人,副业却做起了兵家武将的事。

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无论是率军三百直击石门寨平定江西南部三峒里民变,还是进福建参与平定闽中叛乱,抑或是解救长汀百姓于水深火热的“盐价高昂”生活……种种经历,让宋慈“为民请命”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不知是历史选择了宋慈,还是宋慈选择改变历史。

1239年,宋慈升任广东提点刑狱公事,开启了他大宋提刑官的职场赛道。

在就任提刑官的职场生涯中,宋慈打破了很多不可能。

比如在现代法医看来很正常的到第一线现场勘验尸体,但在古代是没有的,只是衙差把尸体搬回府衙调查结案,但宋慈坚持办案要亲临现场仔细勘验,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时甚至直接开棺验尸;比如对女尸的勘验,在封建礼教社会是不允许的,但宋慈提出尸体不分男女,必须全身检查,以避免冤假错案发生……

作为当地最高的刑狱长官,宋慈每案必亲自查验,“慎之又慎,审之又审”。于是,才有了上任8个月就肃清200多个冤案的传奇,获得 “听讼清明,决事刚果”的赞誉。此后数年,宋慈又分别担任江西、广西、湖南三地提刑官,史书赞他:“狱无冤囚,野无流民”。

此时的宋慈虽然盛名在外,但他意识到:刑狱官犯错,关乎人命。人命,大于天。

当时,冤案如麻,一个宋慈远远不够。

1247年的冬天,距离除夕还有10天,62岁的宋慈终于赶在过年前,写完了《洗冤集录》。他在开篇写下“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这也是宋慈从事刑狱官以来的半生体会:刑狱案中最重的刑罚莫过于死刑,死刑要由犯罪事实决定,而犯罪事实需要检验才能认定。

这句话,也深刻影响着700多年后的刘龙清, 26年的法医生涯里,他经手过2万多件案件,纠正过500多件错误鉴定结论;更因发现并打击多起CT片伪造事件,推动检察机关对技术性证据的全面审查,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即使如此,他仍觉得手中的一刀一笔重千斤:“一纸鉴定,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罪与非罪、轻罪与重罪的定性,牵扯着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未来的走向。我希望对得起活人,对得起死者,更对得起自己。”

《洗冤集录》自诞生之初,就注定不凡。

种种看似诡谲的断案手法,不过是宋慈追求真相、辨伪求真的缩影。

在大众眼里,这本书或许“骇人听闻”,但法医学者却对此兴奋不已,因为字里行间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它是一扇开启法医学鉴定的“窗口”。

该书分为5卷,共53目,4万多字。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法医学检验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在卷首就列举了有关尸体检验的法律条令,包括保密制度、上报制度、初检、复检制度等,这与现代法医检验制度不谋而合。彼时,欧洲还在流行神权断案,用宗教断案取代法庭,此时《洗冤集录》的诞生无异于在其间投下一枚惊雷。

几百年来,这本书历经各代学者增补,被译成朝、日、法、英、德、俄等多国语言和20多个版本,流传至今。

书中所提的“滴骨辨亲法”,被“华人神探”李昌钰称为现代血清检验法的萌芽,并说宋慈是最早推行“重证据实”的人。

如何区分生前烧死和死后扔入火场?宋慈在书中如是说:“凡生前被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若死后烧者,口内无烟灰。”刘龙清介绍说,现代法医学尸体解剖区分也是这样,即从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黏膜表面沉积判断是否有烟灰与炭末,喉头是否水肿,咽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是否充血来佐证;现代医学也会从光镜下判断死者是否有 “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来佐证。

从饭团验毒、迎日隔伞验伤到化学检验、血清检验……科技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法医们追求公正的心。

一切喧嚣归于宁静。

一座石砌穹隆形的简朴墓地,静静坐落在建阳区崇雒乡昌茂村旁,墓碑上的“慈字惠父宋公之墓”满是沧桑。

然而,宋慈与今人的缘分仍未结束,一本《洗冤集录》开启了他与古今中外法医学者的跨时空对话,引发了以刘龙清为代表的法医们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共鸣。千百年来,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的石碑熠熠生辉。

宋慈是孤独的,700多年前的他被众人视为异类,遭受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排挤……

同时他又不是孤独的,在他身后,全世界有万千他的同行,与他跨时空同行,奔走在追求真相的路上。

(韩惠彬/文 刘仙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