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吴大元村的好日子

文章字数:1559

山哈酒 (范小辉 摄)


挖笋归来 (范小辉 摄)


优良生态 (范小辉 摄)


对山歌 (魏永青 摄)


竹海 (范小辉 摄)


走进建瓯市房道镇吴大元村,一曲悠扬的畲歌在竹林里飘荡:“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带领人民幸福路,乡村振兴小康奔”……

生态优美的官帽山、“风吹浪涌”的竹海和风格鲜明的山哈大院,身处这个整洁美丽的村庄,顿感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个村庄曾经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

村民雷茂旺热情地为我们当起了向导,从他的口中我们对吴大元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十年前,地处大山深处的吴大元畲族村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非常困难,村民们的收入仅靠种植基础农作物,生活条件艰苦,村里青壮年大量外流。近年来,各级统战部门统筹协调,引导各方力量助推畲乡发展,吴大元村依靠文明共建、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举措兴农致富,逐步迈上了乡村振兴新台阶。先后获评省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首批“福建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对象、国家民委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从“带月荷锄归”

到“出户非我识”

“我家就住在这边上,以前的村里没有路灯,干活迟了回家还得打个手电筒……”走进文化广场,雷茂旺开始忆苦思甜,给我们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建瓯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点帮扶吴大元村,一任接着一任干,政策、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汇入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村的高杆路灯立了起来,还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白改黑”旅游公路改建、小流域生态治理、村庄绿化,建设文化中心广场和舞台、山哈大院、原生态的农家民宿、旅游接待中心,官帽山旅游步道卫生户厕改造、建造无公害污水处理氧化塘……过年返乡的年轻人感叹:“虽然没有城里热闹,但比城里还舒服,每年回来家乡都有新变化,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畲乡风俗”

到“全民盛宴”

在各级统战部门的促成下,从2015年起,南平、建瓯两级先后共28个文明单位与该村确定共建帮扶关系,不仅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建设资金,也带来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文明创建思路——将畲族特色文化融入文明乡风。把民族团结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评选标准,建立畲寨文化俱乐部、畲乡文化墙,制作畲族文化光碟宣传品,扩大扩建村级文化活动舞台场所,巩固和恢复传统的竹叶灯笼、鲜花灯笼、芦苇粽、乌米饭等传统畲族文化遗产和小吃。

每年正月十四的“板凳龙灯会”、“三月三”乌饭节、畲族歌舞演出、男女对歌、畲族服饰展示等一系列畲族民俗及歌舞文艺汇演,吸引了延平、顺昌等各地的畲族代表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畲乡情怀牵动着每位游客的心。在建阳从事文化传媒的尾村村民雷富强,每次回家都会扛着摄像机四处溜达拍摄家乡新貌,感受文明共建带来的新变化。他开心地说:“村里建得这么美,三月三有几千人来家乡游玩。每次对外介绍家乡,我很有自豪感”。

从“靠天吃饭”

到“科技掘金”

“现在的日子就像春笋一样,节节高年年好”,中村自然村村民雷美盛高兴地说。这里的毛竹林长势喜人,是拍摄闽北竹林的优选地,多次被央视、新华社和省电视台等报道。

在增收致富上,毛竹同样是第一特色产业。毛竹收入占该村村民人均收入的60%左右。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郑群瑞等科技特派员走进了吴大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宣传材料等,推行喷灌、深翻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竹农科技育竹水平,取得了平均亩产2500元的好效益。同时多点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发林下经济,引导种植竹荪、脐橙、畲族中草药,开发林下养蜂和加工地瓜粉等名优特产品,在竹林放养的山羊,其市场售价比饲料养的羊高出50%。

吴大元村之变,是“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动写照。“感谢党和政府让村庄越来越漂亮,我每年光竹笋收入就有几万元,怎么舍得离开外出居住。”家住冯东窠的村民黄玉添开心地说,“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心,村庄干净、美丽,越来越多外地人来游玩,让我们也吃上旅游饭”。(林秀 宋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