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春节诗话

文章字数:1258

一年一度的春节如期而至。几千年来,文人骚客用浓墨重彩描述中华民族欢度新年的种种习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节诗篇。

民间习俗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入年界。入年界后,家家户户为欢度新年而忙碌,此时有两个重要习俗,一是“扫灰尘”(即搞卫生),二是“送灶神”。清代文人蔡云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此诗生动描写了人们腊月二十四扫尘的民俗。而晚清诗人罗昭隐的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则表现了民间祭灶神的风俗。

“守岁”是除夕的重要风俗之一。南北朝的徐君倩写下了《与内人共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栩栩如生反映了守岁习俗。宋代诗人朱淑真诗云:“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酒。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此诗形象再现了“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含有爱惜光阴、辞旧迎新之意,正如席振起在《守岁》诗所言:“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遍从此夜惜年华”。

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日,此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宋代王安石《元日》诗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呈现出人们燃放鞭炮,畅饮屠苏酒,张贴春联,除旧迎新,欢度春节的热闹景象,勾画了一派热烈、欢乐、生机勃勃的过年气象。

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新年又将再次掀起高潮,人们欢天喜地闹“元宵”。其中“观灯”和“吃汤圆”是不可缺少的传统项目。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咏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另一位诗人崔液的《上元看灯》一诗也唱道:“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来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均描写了当时看灯的盛况。宋代“玩灯”之风更盛,有两首著名诗篇描写了这种盛景。一首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累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生动地反映出八百多年前苏州灯市的盛况和彩灯的精美奇巧和技术的高超。另一首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不仅艺术再现了都市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场景,同时也抒发了其爱慕一位不同凡俗、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清代文人李调元的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则描绘了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

新年过后,人们将进入新春,投入紧张的生产、工作、学习之中。唐代卢照邻《元日述怀》:“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此诗以歌曲、花舞、岁酒、草色风光来表现元日(春节)过后欣欣向荣的迷人春色。(连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