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州阿拉丁,暖胃也暖心

文章字数:2719



在福州西禅寺五百罗汉堂前留影。


福州五四路,鳞次栉比的高楼间,一家土耳其餐厅不动声色开了7年,马赛克玻璃灯折射出斑斓光晕,郁金香图纹花砖洋溢着热情,空气中弥漫烤肉的炭火焦香,各路食客在这里相遇。餐厅与他的主人阿拉丁同名,他和他的店,正扩大着福州与土耳其的交集。

5天5夜辗转四地

只为一睹南拳之乡

1995年,还是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一封信从中国寄到土耳其要1个多月,拨打土耳其电话每分钟得33元。尽管远隔重洋,但高中毕业的阿拉丁怀揣对中国武术的向往,选择了赴华留学。

彼时,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电影把中国武术带给了全世界,初中开始习武的阿拉丁是忠实影迷,听说福建是中国南拳之乡,为了一睹真容,他报考了福州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土耳其到中国那时还没有直飞航班,得从伊斯坦布尔辗转至迪拜、曼谷、香港,经过5天5夜才抵达福州义序机场。

令阿拉丁惊喜的是,福州大学旁有座历史悠久的古刹西禅寺。每天早上,阿拉丁6点起床,去西禅寺的湖边树下与市民练太极拳,还认识了几个和尚朋友,一起“切磋”武艺。一路上的羊蹄甲花香,让阿拉丁怀念不已。

第二年,阿拉丁在土耳其的武术师父来福州看望他,阿拉丁“反客为主”,带着师父游览了西禅寺,还寻访鼓山脚下的两所武术学校,与师生们比武交流,留下珍贵的回忆。师父回国后,又心满意足地将福州见闻分享给了更多武术爱好者。

“中国武术在土耳其很受欢迎,现在至少有百万人学习武术。”阿拉丁介绍,“我的师父是土耳其人,早年在马来西亚生活并学习南拳,之后回国开武馆。”随着福建华侨华人下南洋的脚步,南拳也在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继而又花开更多国家。

从不通中文到懂福州话

有故事,也有“事故”

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阿拉丁得从零起步。这其中,有故事,也有“事故”。

上学时,阿拉丁要随身携带两本字典,先把汉语翻译成英文,再将英文翻译成土耳其文。学中文很艰辛,尤其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对他而言是一大难关。一场“事故”让他记忆犹新:“我向一名同学请教说‘我能问你吗?’对方一下子尴尬得脸都红了。”……“后来才知道,我把‘问’说成了‘吻’。”

“事故”以外,还有故事。一个夏天,阿拉丁看见一名陌生同学在拥挤的自行车堆里腾地停车,他上前胳膊一挥就挪出一个空位。几年后,这位同学成了他的妻子。他还记得初识的那天,她一袭黄裙莞尔一笑,像灵动的小鸟,他们一起上课,一起骑车,聊了一路。巧的是,那天刚好就是阿拉丁生日。

“一开始岳母不放心女儿嫁给外国人,但我的坦诚打动了他们,并承诺留在福州生活。”2003年,阿拉丁和妻子在中国和土耳其办了4场婚礼,在所有亲友的祝福声中正式成为“福州女婿”。

如今,阿拉丁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还会福州话,从一个“老外”成了地道的“老福州”。

“神灯”开路

闯入中国大市场

阿拉丁的公司里留着一盏老式台灯,绿色的灯罩,暖黄的灯光,陈旧又复古。

大学第二年,阿拉丁父亲突然离世。他顶着巨大精神压力,一边求学一边养活自己。他发现中国灯具物美价廉,很有市场潜力,就通过亲人与土耳其商人联系,说服他们来中国进口灯具。他给赴华参加展会的土耳其客商当翻译,成功促成一笔大订单,挣到几万元佣金,正好抵一年学费,帮助他熬过最艰难的时刻。

童话里,神灯实现了阿拉丁的愿望,为他带来幸运,这样的经典也在现实的中国重见。有了“神灯”带路,阿拉丁在全国各地跑展会、做翻译,为中外贸易牵线搭桥,不但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攒下不少创业资本。毕业后,他在福州、厦门等地为几家实体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把福建的眼镜、陶瓷灯罩销往世界各地。

2004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外贸企业“阿拉丁进出口有限公司”。守业的18年来,阿拉丁切身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巨变。“过去,中国产品价格低但品质不够。现在,中国产品质量非常好,甚至高过了很多国家的标准,但是价格也高了。以前我卖灯具之类的小商品,后来我开始卖大型设备。”阿拉丁谈道,中国产品的“含金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制造”正走向“中国智造”,不断得到世界的认可。

办公桌上,躺着一本阿拉丁编撰的双语小册子《中国的生意经》。他喜欢用中国传统哲学来理解中国人的经商之道,并介绍给土耳其的合作伙伴。翻开一页,荀子名言与土耳其语释义摆在了一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阿拉丁引以为豪的生意经,习武如此,创业亦然。

“福州榕树这么多

我也是其中一棵”

2015年,福州唯一的土耳其餐厅“阿拉丁”开张,也是福州第一家清真西餐厅。在这里,不少国内外食客慕名而来,品尝正宗的土耳其风味。

“我想解决家人的一日三餐,也满足自己的口味,所以请来土耳其厨师,要做出健康的家乡味道。”阿拉丁说,餐厅一开张就拥有不少“铁粉”。毕竟福州这座省会城市,国际上的穆斯林友人不在少数,清真的西餐厅不多,他的店正好填补了空白。阿拉丁回忆,有一名约旦人,常来用餐。“从我装修店面开始,他就经常来探视,一直等到我们开业。疫情期间,我们也会给他打包送餐,成了很好的朋友。”

餐厅得到很多留学生的喜爱,然而店里消费不低,有的学生很犹豫,有的只点一两道菜。这让阿拉丁想起自己的留学时光,当时福州只有3个土耳其人,原本吃面包的他要习惯吃大米,很长一段时间在宿舍煮土豆、西红柿和鸡蛋填饱肚子,时刻想念着家里的美食。如今开了餐厅,阿拉丁会仔细观察过往来客,看到一些留学生点餐为难,他就打五折或赠送几道菜。阿拉丁很欣慰,原本为自己的小家而开的店,后来温暖了大家的胃。

因为吃过留学的苦,遇到留学生求助,阿拉丁都主动支援。他是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的客座教授,教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很多时候,他不但是老师,更像大哥,为来榕的留学生安排饮食起居,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我爱福建,我也希望他们爱上这里。”目前,阿拉丁已经资助6名留学生上学。他坦言,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留学生难免会碰到困难,需要有人排忧解难,给他们留下温馨美好的求学记忆。

当年,阿拉丁刚踏入大学时,学校委托一位60来岁的高级工程师帮他安顿生活。这是他一直很感激的“领路人”,阿拉丁喊对方“舅舅”。转眼间,他自己也成了别人的“舅舅”。

2020年疫情期间,他每天做300份爱心餐送给一线抗疫人员。前阵子,他联系社区主动提供食品物资,听说现在不缺吃的,但是“缺人”,他就自己上阵,穿上红马甲当起志愿者,每天早早守在核酸检测点。他还组建了一个志愿服务群,里面有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友人,他们不仅响应社区防疫志愿活动,还拍摄了防疫小视频。

阿拉丁说:“福州榕树这么多,我也是其中一棵。”他这棵树,在福州扎根27年,经历过风雨阴晴,枝繁叶茂,正在为别人遮阳挡雨。当初的那盏老式台灯,点亮了他最困难的几年,如今,他也把这束幸运、温暖的光,投射给后来人。(陈芝 李敏 韩惠彬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